18歲,你放棄了保送的機會,因為隔壁班那個有淺淺酒窩的女孩,她的笑溫暖了你,你想和她在同一個城市。
22歲,你放棄了出國的機會,因為想到了逐漸年邁的父母,想到了如膠似漆的女友,想到了朝昔相處的兄弟,你害怕從此故鄉是他鄉。
28歲,你放棄了創業的機會,因為彼時的你,工作穩定,前途光明,生活早已打磨掉你的棱角,你變得患得患失。
驀然回首,卻發現自己在糾結和后悔中,蹉跎了太多時光。
夜深人靜時,你也會自問,如果18歲時保送,如果22歲時出國,如果28歲時創業,現在會怎樣?
每個人都會沉浸在這樣的幻想里,無法自拔,生活不是電影,我們也不是夏洛,沒有人能回到心中的1997年。
或者說,回去了,又如何。
每個人都是理性的,都是趨利避害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結合自己的學識、經歷、資源、喜好等方方面面,權衡利弊后做出的,即使是潛意識的本能反應,亦是如此。換言之,在自身沒有成長的情況下,即使再給你100次機會,我們的選擇還是一樣的,因為彼時彼刻的你,堅信那個選擇是最好的。
電影《夏洛特煩惱》里,夏洛回到了1997年,有能力選擇不一樣的人生,那是因為他攜帶的是2015年的思想。2015年的他,知道樸樹的《那些花兒》、許巍的《曾經的你》,知道自己娶不到秋雅很不甘心,所以他拼命成名、拼命追求,拼命去揮霍他從2015年帶回來的經驗和經歷。
如果回到1997年的夏洛,擁有的還是1997年那個調皮搗蛋的夏洛的思想呢?他不知道那些歌、不知道后來娶了馬冬梅,即使回去了又會怎樣?他還是和馬冬梅稱兄道弟,向秋雅獻媚發癡,看袁華妒火中燒,最后吃茴香打鹵面吃到吐,在秋雅的婚禮上裝逼出丑。1997年的夏洛,只能做這些,這是彼時的他認為最高尚、純粹、脫離低級趣味的事情。
18歲那年,是不是認為春風十里,不如她的笑;22歲那年,是不是認為親情、友情、愛情,月是故鄉明;28歲那年是不是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是金子總會發光。即使再給你100次機會,劇本也早已寫定,編劇就是自己,你擁有的才華和天賦、閱歷和經驗,不足以寫出更引人的情節。
當我們為往事后悔時,卻忘了當時那是最好的選擇。當以過來人的身份,從上帝視角審視過去的選擇時,何嘗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因為明天的你,還是會為今天的選擇后悔。
其實,無需后悔,那是最好的選擇。
有些路總是要走的,即使是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