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幾天看了魏德圣的《賽德克 巴萊》,我覺得最好的影評盧梭在18世紀的時候就已經說過——“在原始森里里茹毛飲血的時候是人類的黃金時代”。知識和價值觀終究不是同一種東西,前者越豐盛,后者往往越疲軟。如果今后有一天,我們探索過了這個星球上所有可能的生活方式,消除了所有物質上的苦難,我們會像腐肉一樣,會像5世紀的羅馬人一樣,會像困在山村里晃來晃去的年輕人一樣,會像大四下的本科生一樣。
? ? ? ?從前有一個人,他永遠都是二十幾歲,永遠都不會死去。等他好幾百歲的時候,他趕上了法國大革命,知曉他秘密的革命者臨出發前跟他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我知道行動不會帶來太大的成功,現在還不是時候,我心中的時代還在前面很遠很遠,但是我還是要去做。這是波伏娃《人都是要死的》整本書打動我的唯一一個片段,它的意義感讓我跳出了那個不死者的空虛。
? ? ? “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無邊的苦?!?。這句話有個很好的數學解釋,一個集合不能對自身做出定義,否則它就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