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我們做一件事都是關注怎么做,而沒有仔細去思考為什么這么做,如何做的更好。
我們做一件事,比如:
- 學知識,只知道 學這個就行了,至于為什么要學,怎么學的更好、更快,不知道;
- 上班,只知道 領導讓做什么就做什么,至于領導為什么要做這個,為什么要你做這個,怎么做的更好,不知道;
- 實現一個功能,只知道 調用這個類就可以了,至于為什么,有沒有可能存在的問題,不知道;
- 愛一個人,只知道 吃飯睡覺聊聊天,至于她想要什么,她缺乏什么,怎么她會更開心,不知道;
- 交朋友,只知道 他能幫我什么,至于他為什么愿意幫你,你能為他做什么,不知道;
- ......
其中“做什么/怎么做”就是 術,“為什么/如何...”是 道。
于人而言,道是靈魂、思想,術是肉體、行為。
沒有“道”的“術”是機械式行為,即使這次運氣好作對了,下次問題稍微改變,可能就會問題;
而沒有“術”的“道”就是紙上談兵,無法驗證對錯,沒有體現價值;
真正道術合一時,我們在完成一件事后會想想這種方法有沒有什么問題,是不是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比如:
- 學知識,想想:為什么學這個,怎么學的更系統,學完怎么投入實踐...
- 上班,想想:任務是什么,為什么要做這個,做的時候多熟悉下相關業務,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 實現一個功能,想想:這個 API 是怎么完成這個功能的,有沒有特殊依賴,會不會在一定情況下不正常...
- 愛一個人,想想:什么是 true love,為什么愛她,她為什么愛我,她想要什么,我能給她什么,怎樣能讓她更高興...
- 交朋友,想想:沒有永恒的友誼,只有永恒的利益,如何互贏...
- 讀文章,想想:作者觀點有沒有問題,他說的一定是對的嗎...
舉了這么多例子,其實就是一句話:
三思而后行,事后諸葛亮,好過豬一樣。
做前想想為什么;
做時想想怎么做;
做完想想怎么做更好。
當你在解決問題時能夠想著 如何避免類似的問題發生 時,你就已經在接觸 道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