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走到最后的也許就是最對的;有些事,堅持到最后的也許就是成功的;可遲遲不來的人、遲遲不做的事,多數是不舒適的。小時候我們唱著直到睡覺前才發現功課只做了一半,長大后的論文總是留給最后期限的前一夜,工作后才知道拖延癥讓我們變得平凡而艱難。
獨立的個體行走在陌生的城市,我擁有自己想要的自由,于是對生活和工作都盡可能隨心所欲,不會逼迫自己做任何不舒適的事情,這一切造就了后來那個低效運作的我,是什么讓拖延癥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我的生活?
1、沒有壓力的環境,因為沒有必要在規定時間內必須達到一定的效果,低壓環境下我們自然選擇了最為舒適的方式生活;
2、對拖延的事情不感興趣,因為激不起熱情,所以選擇先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一個不喜歡跑步的人,今天被定了一個5公里的目標,在熱播韓劇和跑步之間,她肯定會選擇韓劇;
3、沒有良好的自律能力,容易被外界影響,本來準備復習的時間,因為窗外誘人的陽光而選擇去公園約三五好友聊聊身邊的無聊八卦。
除以上幾點外,大概可以歸納為:人們拖延癥的形成就是在自我無壓的情況下,選擇了讓自己更享受和更喜歡的事情,從而形成的一種不自律的現象。
當我剛進入社會的那段時間里,我的拖延癥大部分是因為迷茫,我不知道做一件事和不做這件事的區別在哪里,或者我并不知道怎么去做更為合適,于是總是會拖到最后憑借感覺完成這件不得不做的事,最終的過程我很糾結,結果輸出也是差強人意。很多人也都有過這樣的狀態,我們要改變這樣的狀態讓自己真正高效運作起來,就必須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決不允許自己將事情進行堆積,堆積的最后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因為拖延徒增了許多煩惱。
昨天陳sir跟我說,今天必須交最新視頻錄制的課件ppt,這個課件我一直拖了近半個月。陳sir是朋友介紹認識的一個知名平臺的項目運營,想要讓我加入他們的視頻課程錄制隊伍,于是讓我試著錄一期課程,但我一直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主要原因有幾點:1、我根本不會弄,以前完全沒做過;2、我害怕自己弄不好,嘗試著錄了十分鐘,糟糕透頂;3、我還有其他更喜歡的事情要做,比如跳舞、社團的微公益。于是就這樣被拖了近半個月,出于禮貌陳sir并沒有催我,只是不斷的鼓勵我,無論我做了什么發給他,他都會不斷夸我再給我一些優化的建議,這樣一個低壓的鼓勵下,我依然沒做完課件,直到他下了最后通牒,那時我才意識到出于禮貌的壓力,我應該也必須要將這件事收尾了。這件事幾乎耗了我近半個月的時間,每天要做這件事情的想法也會在我腦子里過一遍,心累,行動卻很無力,被逼一逼居然還能跑了起來,靜下心花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修改好了課件,發給了陳sir,其實當你真正靜下心來做這件事,它真的沒那么討厭,比起每天什么都不做還要想著要做的折磨,我更喜歡快刀斬亂麻。
打敗拖延癥后你會發現每天的生活也能變得高效起來,明明以前一周才做完的事情,居然可以在兩天全部處理完,明明覺得很麻煩的事情居然靜下心來半個小時搞定,告別拖延癥,生活變得更輕松,工作變的更高效,也因這輕松和高效,給自己的每一天都多了一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