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的很冷,也到是適合靜靜看本書吧。
阿德勒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還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但是又不同于他的老師,他提出的個體心理學被墨菲認為是朝著社會科學發展方向的心理學體系。
這本書開篇就提到自卑感,個人主義,合作,超越感以及人生的意義,童年的價值。
人生而具有自卑感并有尋求獨有的優越感的渴望,這種優越感取決于人們賦予生命的意義,童年的經驗和記憶對一個人的生活觀有重要影響,而實現優越感,具有真正生命意義的途徑來自于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合作。
自卑情結與優越感
①從人出生到成長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就是因為人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或者說還有很多他未知的,他才會去想要獲得這些他原本所沒有的,這個過程就是人們給自己生命設定目標的過程,如果實現了,那便有其所帶來的超越感,優越感了。可以說人類的發展就是因為自卑感的存在。生命就是因為有未知才有希望。如果全世界所有東西都是已知的,那么對于探求世界,科學技術的發明這些都顯得沒有意義了。所以正因為世界未知,人本身對未知懷有自卑感,有了先要獲得優越感的渴望,這才推進了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何為生命意義的實現方式?
②這種優越感有來自于人們賦予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看起來很宏觀的,很玄學的一個東西。但是具體而來就是人們的世界觀,對人處事方式,三觀等等。你賦予生命什么樣的意義有決定了你有怎么樣的人生目標,有怎么樣的人生目標又決定了你的優越感的質量和實現程度。
就比如說有個孩子數學差,但是他數學差的原因在于對老師的厭惡,那這也許就不是他本身數學能力有問題的原因了。如果他對這件事看法是我一定要證明我自己比老師強,并將此作為人生目標的話,那么他就會朝著這個目標發展,當他覺得他比他老師強,達到了他賦予生命的意義,也就是達到他追求的目標時,他也就有了這種優越感了。
如果他賦予生命的意義,或者追求優越感的目標是我要考的越差并且希望全班都考得差來證明老師是有多low,所以當他考的越差的時候他的目標才得以達成,這時候也有優越感了。
人都是不斷的用優越感來填充自卑感的,而怎么樣的優越感又取決于人賦予生命的意義是怎么樣的。
③人都是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生物,優越感也自然與人的相互作用有關,這里先談談另外一種閉門造車的人。就是個人主義。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認為,個人主義沒有絲毫意義 。當他認為所有人不值得信賴,誰都靠不住在成年后往往是比較失敗的人。阿德勒指出,母親的作用是將孩子與社會聯系的第一根紐帶,教育的目的是合作。然而個人主義的人就缺少合作意識。試想一下,當一個懷著個人主義,盡管他發現了全世界人都不知道的理論,數學公式,這也只是他個人,僅僅他一個人知道,缺少了交流,那么他的發現意義何在?他的發現也不能兌換出其所應有的價值,所以是沒有意義的。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生命的優越感和人生的意義。如果賦予了錯誤的生命的意義,那么自卑感是與自殺有著一定的關聯,特別是當然認為自殺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獲得優越感的方式時,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他覺得自殺其實就是等于告訴別人這都是你們害得,我現在死了,你們要背負極大的心理負擔。生命正真意義的實現在于合作。
生命的真正意義又是什么呢?
④生命真正意義又在于奉獻。這不是空洞的話,奉獻不等于犧牲,這就要看你個人對奉獻的理解了。阿德勒認為提升自己與利他不是對立的。在利他的過程中,人會不斷奉獻,也會努力的朝著符合自己形象的方向走,這就有了更多內在的自我管理和責任感使得自己學習更多有關這方面的技能,從而也也到了自我提升。
譬如一個不愿去和人交流的人,覺得世界本有的狀態是冷漠,這個時候是需要一個和他有同樣經歷的人去引導他學會去關心別人。
人的價值感是從被需要中所體現出來的。
所以當他真正的學會去關心人的時候,他也從中找到了價值,體會到被需要的感覺。自然的他對世界的態度也就不一樣了。在一條走不通的路上也學會換一條路,眼光變了,變得會用希望的眼光來看世界。這些往往會比悲觀的眼光有更多的選擇。
看了這本書前面的一小部分確實也是明白了很多。我們有選擇好的權利,這取決與自身賦予生命是什么樣的意義。同樣多的路可以走,樂觀者走出了康莊大道,悲觀的人走進了死胡同。不得不承認人生是需要理論的。當我們在現實中迷失了方向,開始思考何為人生的意義這種追溯本源的問題時,我們自己所掌握的理論或許就是漆黑夜色中那一點微光,讓我們在黑中不那么的彷徨,不那么的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