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文|蘇訴

今日頭條,微博熱點,知乎問答……

可以說,不管進入哪一款APP,我們都可以刷出新的新聞。

可是,在數以千計的新聞當中,究竟哪一條信息是有效的呢?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的周邊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新聞,新聞信息極速攀登,娛樂廣告鋪天蓋地,好似只要我們脫離網絡一天的時間,就會和這個世界脫節,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不相信,在我看來,真正重要的信息,即使我們未曾通過各類APP了解到,也會透過其他渠道了解。

雖說如今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正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但在事實上,各類網站上的消息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不同,甚至可以說我們所接觸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同樣的,越來越多同質化、沒有營養的信息逐步占領我們的生活。

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兼職,內容是寫娛樂新聞,他不要求原創,不要求字數,只要求數量,可以說是一個純粹的搬運工。

囿于各種原因,我沒有加入這個兼職,但在那一刻,我突然想通了一個問題,往日那些我們看過的文章,有很多都是短小沒有內容的,它之所以能夠吸引我打開,只因為標題,所謂標題黨,就是如此。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問題,但我遇見過不少。

狄更斯的《雙城記》里有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我們如今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我們隨時可以搜索到我們想要的信息。

我們如今的時代,是最壞的時代,網絡信息的繁多,嚴重提高了我們整理信息的難度。

但好也罷,壞也罷,我們都無法改變,不過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時代里好的一面,借用高度發達的網絡技術幫助我們更好地整理信息。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的新作《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是基于此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整理信息的技巧,其內容雖不是特別新穎,但卻為我們整理信息提供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借鑒。

奧野宣之提倡“一元化筆記本”,即不分類別,完全按照時間的順序記錄所有的筆記,其中包括書摘,句子,乃至生活日志,工作記錄,甚至于粘貼喜歡的明信片,喜歡的廣告單,等等等等。

它形式簡單,用起來也格外方便。

說個我自己用筆記本的經歷。

我是文具控,出去逛街喜歡看本子,遇見喜歡的本子就想買,同時,我對本子也格外的挑剔,紙張,大小,封面等等都是我挑剔的對象。

我曾經嘗試過把“喜歡的句子”,“讀書筆記”,“隨筆加靈感”,“計劃”等分門別類,記入不同的本子,結果可想而知,當我遇見喜歡的句子時摘抄句子的本不在身邊,有靈感時記靈感的本子不在旁邊,各種繁復的事情簡直把我搞得一片混亂。

后來我嫌麻煩,直接大雜燴一般把所有的東西都記入一個本子,雖看起來亂,但也省了我找本子的時間,各種東西聚集在一起也起了不少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一直在用這樣的本子,即一元筆記本。

其實,奧野宣之所講述的如何運用一元筆記本的方法可以和《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結合起來。

我們所記錄的筆記大多數來源于我們看過的書籍,而只要記好一本書的閱讀筆記,那么,記錄一元筆記本的方法我們就學會了大半,而筆記本上的其他內容多源自于我們的日常生活。

一元化筆記本中,除卻我們閱讀書籍時記下的筆記,其他諸如生活日志等都是筆記本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剪切的報紙資料,書評等。在這種大雜燴式的筆記本里,也許看著會有些混亂,但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筆記本里尋找到我們想要的創意。

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楊說過,“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要素重新組合而已。”

所謂創造,其實不過是與既有事物相遇,利用已知的事物與所需要的東西相互結合,形成創意。想象一下,我們經常使用的智能手機,難道不是手機與電腦的結合體嗎?

所以,創意并不是指創造出一個新的東西,它包括以下情況。

嘗試對既有事物進行出人意料的組合

講既有事物用于意料之外的地方

在意外的情況下活用既有事物

而我們的一元化筆記本就是我們生成創意的一個重要基礎,至于如何想出讓人耳目一新的點子,奧野宣之已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書中完整地介紹了。他將整理信息主要分成五個步驟,即收集,咀嚼,發酵,頓悟和具體化。

1,收集,積累常識與作為研究課題的知識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翻開以往記下的筆記,其中一些文字在現在的我看來十分可笑,幼稚膚淺的想法很是無聊,看這些東西看似是浪費時間,但在不知覺中發現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甚至在繁亂的文字中間看到一些曾經未能關注到的角度。

我們所有人的思想都是由淺及深,無論是誰都有過膚淺的時候,所以,在面對過去的思想的時候,我們沒有必要去做評判,那些曾經無用的思想不代表以后無用,曾經沒有意義的問題不代表以后沒有問題。

人的記憶有限,而筆記本就是一個承載記憶的最好載體。

可以這么說,筆記本=收集信息+思考+各個角度觀察+與相關事物的關聯+疑惑+在意的事情+靈感+各種瑣碎的事情+……

無論寫文章也好,寫文案也罷,我們都可以通過筆記本來收集信息,為寫而思,而不是有思才寫。

2,咀嚼,發酵,閱讀,回想,深入思考積累的信息

怎么記筆記倒不是一個難的問題,借助書中的方法,再加上自己日常記筆記的方法,我們都能夠玩轉筆記本,只是如何更好地理解思考拒絕積累的信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想要更好地理解記下的筆記,就離不開對筆記本的翻閱,在翻閱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的筆,一次又一次地寫下自己的見解,并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將其運用到現在處理的工作當中。

奧野宣之介紹了一種交叉參考筆記的方法,我個人以為十分有效。

迅速閱讀筆記,并尋找出所需要的內容,標出頁碼。

迅速閱讀劃線部分,反復標記加工,并重讀主題。

將所需要的內容記錄在一起,尋找其中的不同以及相同之處,通過思考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或者也可以將需要的信息記在卡片上,通過重組找到聯系,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頓悟,并具體化,恍然大悟,驚呼“我明白了”

筆記的收集和整理幾乎已經到了最后一步,剩下的就剩下創意的生成了,在這里只需要憑著自己的感覺走,把創意轉化為成果就夠了。

記了這么多年筆記,想必大家都有自己記筆記的方法,其實,無論是什么樣的筆記,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所以,記筆記還是要在實踐中發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