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讓
世故是一個很難定性的詞,有時候覺得一點也不懂人情世故的人,說純粹也好,但總是不那么可愛;而太世故的人,有時顯得特別讓人膩歪。
連日來的炎熱,讓人心煩,大地上的一切都在光芒萬丈的太陽光下被炙烤著,地里的玉蜀黍也被曬的卷了葉子。天氣預報說連續一周都有雨,可是每天依然是烈日當空,曬的人心焦。
上午接著看《金瓶梅》我不禁感慨世風日下的同時,又慶幸西門慶的隨遇而安。十年前看《紅樓夢》的時候還小,只有十五歲,那時候的我不理解里面的人情世故,總感覺賈寶玉林黛玉她們都是一些小孩子在玩著過家家的游戲,或是曹雪芹先生做的一場夢。而今看看《金瓶梅》才算明白:我們都是渴望著曾經,而又屈服于現實社會的命運。
下午和好朋友的通話中,她說了我這些年的變化,感覺我整個人都處在消極避世的狀態中,同時也在擔心我以后的生活會不會就是以這個樣子的方式生活下去。
“我總覺得你的狀態太過于隨遇而安,從你去幼兒園任教開始我就一直覺得你的想法很理想化,喜歡簡單,沒有哪個人是不喜歡簡單的,但是作為這個年齡的我們,物質生活不是那么優越的我們要適當的有一點壓力,給自己一個奮斗的目標,而不是隨便吧,想怎樣就怎樣,也許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吧,我們是同窗是朋友,所以都很擔憂你,在朋友的眼里你已經不是以前那個陽光愛笑的你了,找一個可以激起你的斗志的人吧,別太理想化,世界挺美好的,但也不要老是把腳步放的那么慢,適當調整也挺好的。”
朋友處于戀愛當中,但她對于我來說,她是相當理智的一個人,幾年的變故讓她變得不會感情用事。就連婚姻大事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考慮再考慮。我不一樣,我就是剛剛畢業的一個迷茫的年輕人,不知道該怎么走以后的路。和好朋友聊過天之后,突然就想到了一句話:“懂世故而不世故”
懂和使用還是有距離的,就像上課一樣,聽懂了,但大多數人不能運用,只是單純的知道罷了,你這里的懂只是知道階段,就像是撿1塊錢理論上是要交警察,但沒人這么做,其中有各種主觀客觀的因素,所以想靈活運用還是沒這么容易的,也許應該多嘗試,次數多了就自然了。
魯迅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話。”
在表面距離越來越近,實質卻愈發疏離的現代社會,許多人開始在生活中不知所措。其實生活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論,懂世故與不愿意世故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但卻可以保持一種進退有度的微妙平衡。
和人相處,分寸感很重要,真誠很重要。
得體,是保持恰當的距離感,既不交淺言深,也不諱莫如深,讓別人清晰了解你的界限和距離,知世故而不世故,沒什么不好。
五點,昏暗一天的烏云終于密布起來了,期盼已久的雨,淅淅瀝瀝地下來了,不大,但是空氣中的涼爽卻能感覺得到。忍耐已久的大地,焦渴難耐的幼苗兒,這次終于可以狠狠吮吸雨水的滋潤,真希望這場雨能下的久一點,灌溉一下干燥張裂的地皮表面。
我們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很多,或快樂,或絕望,很多人會這樣想,是境遇逼著我們不得不成熟,不得不世故,因為你若不世故,會不知不覺中陷入別人給你制造的“事故”。
摸爬滾打中慢慢學習成人法則的時候,難免會長出反抗的刺,生出保護自己的盔甲,卻也別忘記生出一顆柔軟的心。
天空中,響雷轟隆隆地響徹云霄,大地一片漆黑,仿佛一場災難將會突發而至。地面上各種鳥類停止了鬧騰,螞蟻也急匆匆地趕緊搬家運糧食。雨是一陣一陣地下,卻絲毫沒有下大的樣子,屋里充滿著熱流,空氣中的氧氣也變得暖暖的,不如窗外的好聞。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一個有修養的人,不講究做事的世故,而是要保持樸實、豁達的個性。
深諳世事卻不世故,才是真正的成熟;歷經蒼涼卻不失純真,才是智慧的練達。
人都是一瞬間成長的!有時候不經歷一些事情,永遠長不大,在大人眼中,我們依然是長不大的孩子。
我們只有不停地改變我們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精彩的奮斗,使自己慢慢地融入這個殘酷的現實社會,試著去體會當今社會上的生活方式和人情世故。
即使明白了人情世故,卻還能保持著本真的面貌,誰說這不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呢?反而是那些自以為深諳世事,人情練達,周旋于人事物之間的人,看別人眼色行事,跳梁小丑一般獲取蠅頭小利,早就忘了自己最初的模樣。
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小隱隱于山,大隱隱于市,以隱者的這種冷靜心態去在俗世里為自己建一座后花園,用超脫塵世之外的心態去體驗那世俗世故之外的無極之境。
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能獲得更多快樂,因為他達到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第三種境界。人間悲喜本是常態,保持內心的愉悅才能讓幸福感駐足。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堅守原則,不屈從于外界的自我捍衛,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僅是不愿委屈自己的感受;而過于注重自身感受,其實與過于在意別人看法一樣,都是一種心理上的褊狹。
一個心靈邊界寬廣的人,在滿足自身感受的前提下,絕對也懂得去照顧他人的情緒,知世故,而不世故,將原則與和善巧妙地糅合在生活里。
“知世故”使得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進退有度,不因死板而顯得毫無生趣,更不因棱角過于鋒利而四處樹敵;而“不世故”則讓自己在魚龍混雜的社會中不摒棄初心,不曲意迎合,心存善念,恪守原則。
做一個知世故而不世故的聰慧之人,這也是一場伴隨人生的漫長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