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群文閱讀貴在有文可讀,貴在歸類聯讀。因此,按照既定的價值尺度選準文章是非常重要的。以教材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的學情,靈活地按照不同標準進行選文與補充拓展尤為關鍵。而按內容、主題、體裁、作者、時間、知識點等不同方式進行選文與拓展,從縱向與橫向等不同的層面,建立起了知識脈絡,有條不紊,博而不亂,既尊重了教材,又豐富了教材,是實現高效群文閱讀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學生語文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
關鍵詞 ??群文閱讀;選文;方法
語文的學習,閱讀很重要,依托于文本,學習活動在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中有效進行。然而,教材的內容是有限的,甚至從文章編排的數量上,從初中到高中,還呈現出遞減的趨勢。初中的人教版語文教材,每一冊共六個單元,編排30篇課文,課外古詩詞共十首,名著導讀兩部;而人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每一冊共四個單元,編排13篇課文,另有兩大板塊的能力專題訓練,名著導讀兩部。很明顯,隨著學習的深入,教材對學生的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能力的訓練也更加側重。而文章篇目的減少,正好為拓展課外的文章留下了更大的余地。同時,這也暗示了語文課走群文閱讀路線的必要性。
學生如初生幼雛,嗷嗷待哺,充足的文本,才能滿足學生成長汲取知識營養的需要,才能帶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語文的樂趣。在一堂課上,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文章,不但要求數量上的多,還要求質量上的精。這些文章必須按照某一標準,呈現出一定的關聯性。合理科學地學習文章,是提高學習效率,實現群文閱讀的有效途徑。而怎樣依托教材,選擇當堂供學生學習的一組文章,這里有以幾種下方法。
一、按內容選文
每篇好的文章,都有其自身的內容,沒有內容的文章,是空洞的;內容尚且沒有,情感更不用說。我們在學習教材上的文章的時候,按內容來進行拓展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對同類的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為例,編選的三篇文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通過提取關鍵詞,我們知道,這三篇文章涉及到的內容有:荷,月,故都,綠等。那么在教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便可按照時間順序,把古往今來寫荷寫月的詩文,擇優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能感受不同時空中關于荷與月的景色,體會到不同的情感。
以荷來說,可以讓學生品漢樂府中的《江南》,感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美景;可以讓學生頌唐詩中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可以重溫周敦頤的《愛蓮說》,再次體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可以隨楊萬里去到夏天的西湖,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可以和周邦彥一起,觀“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可以追逐李清照的身影,“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關于月的詩文,上下五千年,可謂多矣!皎潔的月色下,除了朱自清漫步荷塘邊之外,月下其他的人在做什么呢?又都是一些什么樣的月色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李白思鄉的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張九齡懷人的月;“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是杜甫思鄉的月;“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是白居易寫景的月;“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王維寫景的月。明月何皎皎,千古情悠悠!這些內容,既是對課文的補充,又能反過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再如《故都的秋》,故都是北京,也就是當時的北平。秋是季節,當我們了解到北平的秋季的風景人事之后,便可以看看北平的其它季節的樣子。周作人寫過《北平的春天》,老舍寫過《北平的夏天》(出自小說《四世同堂》),梁實秋寫過《北平的冬天》。四篇文章,各有千秋,可謂寫盡北平四季,對比著來看,便能對北平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然而,故都的秋,推而廣之,實際上,是某地某季。這里自然最容易聯想到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另外,朱自清先生《揚州的夏日》也屬于此類。故都的秋,從語法結構上來說,中心語是秋,表時間;定語是故都,表地點,若照此索驥的話,張岱的《西湖七月半》一文,即可納入課內拓展之群文;而老舍先生《住的夢》一文,寫到了春天的杭州,夏天的青城山,秋天的北平,冬天的成都與昆明。簡而言之,寫到了多地的不同季節。從內容上將,是可以作文《故都的秋》的拓展群文之一的。
二、按體裁選文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有些單元已經是按照文章體裁編排的,以必修4為例,第一單元學習的戲曲和中外話劇,包括關漢卿的《竇娥冤》,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三篇文章;第二單元是宋詞;第三單元是有思想深度的雜文、隨筆;第四單元是史書中的人物傳記。然而,每個單元編排的文章也不過三四篇,所以需要進行大量補充。那么,遵循教材編者的意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文章體裁上來進行拓展,不失為一種實現群文閱讀的好方法。
就必修4第一單元為例,這個單元學習戲曲與中外話劇,不可否認的是教材的選文都很有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古今中外戲曲與話劇的高峰。然而,高峰的“峰”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局限,只是冰山一角,而不是瀚海一片。那么,拋開戲曲與話劇的面紗,見到其廬山真面,還需要下一些功夫在同體裁的作品上。
群文閱讀實際上就是要讓那些教材編者因篇幅限制而忍痛割愛的文章,從新走近課堂。比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整部戲曲共四折一楔子,課文選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在學習《竇娥冤》的過程中,最基本的拓展與延伸是把沒有選入教材的第四折交給學生。雖然第四折中,竇娥冤魂出場,文卷移動,出現在最上面,靈異怪誕,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把這理解為浪漫主義色彩,并由此看到故事的結局,看到古代人民內心的一些期許,這未嘗不是一件樂事。只有把一個東西的全貌交給學生,基于此,然后才適合再教學生去辨別,去取舍。
當教材編排到元代戲曲的時候,并由關漢卿的《竇娥冤》拉開了學習戲曲的序幕,那么關于元代的戲曲,我們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不得不提到另外幾部作品。我們知道,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馬致遠的《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鄭光祖的《迷青鎖倩女離魂》,都是元代戲曲中的璀璨明珠。除此四家之外,王實甫的《西廂記》,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石君寶的《秋胡戲妻》也當納入群文閱讀的范疇之中。
曹禺的話劇是標志著中國現代話劇的真正開端。學習其《雷雨》,比對著可以將他的其它三部話劇——《日出》《原野》《北京人》也一并學習。曹禺的話劇有別于傳統戲的地方在于,巧合在減少,因果報應的成分沒有了。矛盾沖突在社會背景下,隨著人物的命運自然流露,不像是刻意安排,但又不得不如此。語言較之傳統的戲曲,沒有唱詞中珠圓玉潤的音韻。押韻自然是一大特色,然而卻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悲劇色彩。現代戲劇的語言,那些緊要關頭,從人物口中蹦出的白話,擲地有聲,同樣發人深省。因而,在學習古典戲劇之后,對中國現代的話劇,進行集中的拓展,是有利于形成戲劇這門藝術的完整知識結構的。
然而,只有中國的還不夠,還需要學習國外的戲劇。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教材上同樣只是選段,那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的名言,出現在第三幕,不在教材中。盡管教材總是竭盡全力示人以美,但是文學藝術之海太大,無論怎樣選編,總有滄海遺珠。因此,補充完全劇是首要任務,而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對莎士比亞的其它名劇,如悲劇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喜劇中的《仲夏夜之夢》進行補充。如果追本溯源的話,西方的戲劇,要從古希臘說起。古希臘的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也到了出場的時機。索福克勒斯代表作品《俄狄浦斯王》在這時候可以介紹給學生。
莎士比亞是西方文藝復習時期的文豪,他的作品,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風格。就戲劇而言,西方同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莎士比亞之后,十七世紀,法國出現了莫里哀;十九世紀后期,挪威出現了易卜生。莫里哀打破了傳統戲劇的一些寫法,并不遵循“三一律”(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于一個主題)的原則;而易卜生是“現代戲劇之父”,他的戲劇表現社會生活、討論社會問題,其《玩偶之家》早已深入人心,影響是深遠的。曹禺的劇作,受到過西方戲劇的影響。所以,在對西方戲劇進行拓展的時候,應當注意尋源,同時要選取體現各個時代的代表,形成戲劇發展的脈絡。這樣,群文閱讀才能群而不亂,才能群而有序。
三、按主題選文
人教版的中學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其訓練的能力目標,這在單元導讀里已經說得非常清楚。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讀中寫道:“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體會和評價,還要努力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在這些能力目標的統攝下,第一單元的課文包括《新聞兩則》,小說《蘆花蕩》,小說《蠟燭》,書信《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散文《親愛的爸爸媽媽》等。從文章體裁上說,是不盡相同的。然而都包含著一種家國大愛,所以主題是清晰的。
又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單元導讀中寫道:“這個單元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無論是魯迅筆下的阿長,還是余秋雨筆下的信客,抑或是楊絳筆下的老王;無論是朱自清《背影》的父親,還是李森祥《臺階》中的父親,都體現著一種愛人的仁愛,也都傾注著作者濃濃的深情與愛意。學習這一組文章,對于形成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大有裨益的。
愛,人間至上之情,其表現形式或著說類別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父母對子女的舐犢之情,有老師對學生的諄諄教誨,有兄弟姊妹間的手足之誼;有男女間的情深意篤,也有朋友間的肝膽相照,更有君臣間的榮辱與共,這些都是愛。孟母三遷是愛,是母對子的愛;臥冰求魚也是愛,是子對母的愛;誨人不倦是愛,是師對生的愛;程門立雪也是愛,是生對師的愛;桐葉封弟是兄弟之愛,金屋藏嬌是男女之愛,三顧茅廬是君臣之愛,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寫到了保姆阿長,無獨有偶,艾青寫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也塑造了一位善良的保姆形象。把艾青的詩,結合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一并學習是非常合適的。朱自清與李森祥的文章,都寫到了父親,概括地說,即為親情。現當代文學,寫親情的名家名篇,也是有很多的。老舍寫過《我的母親》,胡適寫過《我的母親》,豐子愷寫過《我的母親》,莫言《我為白菜狂的日子》也寫到了母親。各自的母親,人雖不同,愛卻一致,優良的品性卻是一致的。涉獵上述群文,不求甚解,亦將對人有很深觸動。因而,按主題選擇文章,集中閱讀,不失為群文閱讀的一種好方法。
四、按作者選文
古往今來,一些優秀的作家,他們筆下膾炙人口的篇目是非常多的。教材上或涉及一二,或者甚至一些名家都遺憾地落選。沒有涉及到的名家,姑且不論,涉及到了名家大家,為了讓學生對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全面的認識,需要大量擴充他們的其它篇目。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的第二單元,從體裁上講,這個單元學習的內容是宋詞。該單元的四篇課文,分別選了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各兩首詞。毋庸置疑,每首都是經典,但這也不過是宋詞的滄海一粟。
從風格上說,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約派,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派,代表了宋詞兩個派別的高水準。從時間上說,柳永和蘇軾是北宋詞人,辛棄疾和李清照是南宋詞人,他們的作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宋朝的生活,其所抒發的愛國之情,離愁別緒;描繪的市井俚俗,也非常具有典型性。
詞在初唐、盛唐時期,部分文人已有創作,民間也有創作,到了中唐,詞體已經基本建立,晚唐到五代這一時期,經文人進一步打磨,詞的藝術趨于成熟。因此,學習詞自晚唐唐溫庭筠開始比較好。“詞為艷科”,即詞的正統是艷麗的,綺靡的;而溫庭筠的《花間集》,正好代表了詞的本色。后至南唐五代,李煜一出,詞壇便添不少新色。其《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以及《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等詞,出語新奇,每有神妙之句,即王國維所謂“眼界始大”者也。
到了宋代,柳永自創諸多詞調,一開慢詞之風,“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而柳永之后的蘇軾,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格局,沒有晚唐五代的春花秋月,沒有北宋之初的閑情逸致,有的只是滿腔熱血,縱然于小的情境中也能顯出大的心胸與格局。南宋辛棄疾的詞,博大精深,風格雄深雅健,和蘇軾并稱“蘇辛”,可歌詠者,數量眾多。李清照的詞,現在流傳下來的,不過四十余首,然而四十余首也足成大觀。
柳永的詞,除了教材的上的《望海潮》《雨霖鈴》外,《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等,適合作為涉獵的群文。同樣,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蝶戀花·春景》《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望江南·超然臺作》;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鷓鴣天·送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點絳唇·蹴罷秋千》,都適合集中賞析,做群文閱讀。
若果欲窺詞之全貌,弄清其來龍去脈。除上述詞家之作外,唐之李白、白居易、張志和、溫庭筠;五代的馮延巳、李璟;北宋的歐陽修、王安石、晏殊、晏幾道、范仲淹、秦觀、周邦彥、賀鑄;南宋的岳飛、張孝祥、姜夔、吳文英、蔣捷、劉克莊、呂本中;清代的納蘭性德等人的詞,不可不誦讀一二。所以,按作者選文,從名家大家作品入手,精選名家大家名家作品而集中讀之,也是實現群文閱讀的很好的方法。
五、按時間選文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各領風騷,而時間本身就是一種有條不紊的順序,所以按時間的先后來選擇文章,有助于學生弄清文學、文化的發展演變情況。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單元,“學習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時間指向性非常明確。其中《詩經兩首》與屈原的《離騷》屬于先秦時期的作品,《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陳徐陵編的《玉臺新詠》。《涉江采芙蓉》出自《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與曹操的《短歌行》是東漢末年的作品。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是東晉時候的作品。從先秦到南北朝,跨度幾百年,歷經了秦、漢、魏、晉、南北朝。教材所選的作品,是時間軸上的一些點,那么這些詩歌指點所形成的文學之線,僅僅是虛線而已,不能把這么長的時間跨度完整地串聯起來,需要在時間軸上補充另外的詩歌之點,讓這條線變得實起來,知識脈絡才會更加清晰。
先秦的詩經,教材選了兩首,《氓》與《采薇》,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對于《詩經》,加上初中學過的,至少應該要讀到這些作品:《蒹葭》《關雎》《卷耳》《桃夭》《漢廣》《擊鼓》《靜女》《溱洧》《君子于役》《采葛》《將仲子》《無衣》《碩鼠》《伐檀》《黍離》等。《離騷》是我國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作,教材中的選段,有幾種不同的選法,或選開篇部分,或選中間部分。哪種選法更可取,實際上是很難定奪的,最好的辦法,還是將沒有入選的部分和盤托出,拓展給學生。另外,屈原的一些短章,《山鬼》《國殤》《湘君》《哀郢》等,亦不可不涉獵。
漢代的史書,《漢樂府》,《古詩十九首》,都是我們了解漢代的突破口。魏晉南北朝以來,朝代更迭快,作品風格多。在如此紛繁復雜的史實面前,唯有多讀該時間段內不同時期的作品,才能對這一時期的作品有正確理解。曹操父子的詩文,“建安七子”的詩文,阮籍的詩;王羲之、陶淵明的作品;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謝靈運、鮑照的詩,范曄、江淹、沈約、酈道元、吳均、顏之推等人之文,是該時段的出類拔萃者,故而亦當有所涉獵。
六、按知識點選文
在學習的過稱中,有許多知識點需要去突破。以古詩詞為例,里面會涉及到修辭、煉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以動襯靜、借古諷今等諸多知識點。比如說修辭,每種修辭手法,都會收到其不同的藝術效果。當我們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如果是遇到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我們便可對古詩中的比喻修辭現象,做集中整理。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這樣的整理歸類,求同比異,正是群文閱讀所追求的,能讓學生對比喻這種修辭手法有較全面的認識。見過了諸多使用比喻的示例后,學生自己在運用比喻的時候,也會更加得心應手;其它修辭手法也是一樣。高效習得知識,能夠靈活運用,于博覽中拓寬視野,提升人文素養,這或許是群文閱讀得真正意旨。
古詩中的煉字,往往涉及到詞類活用,甚至還要和修辭手法關聯起來。那么在學習“煉字”時,便可將煉字的句子,做一次梳理。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在詩句中屬于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春風便活了起來。再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直”與“圓”雖有些無理而妙,卻是歷來稱道的煉字典范。又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先生評論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鬧”字包含了擬人的成分,那開得燦爛的紅杏,因一“鬧”字,瞬間化身成為了歡聲打鬧的人。另外,“云破月來花弄影”中,“弄”字亦是如此。
借景抒情與直抒胸臆,是古詩中關乎情感的兩種重要的表現方式。前者如納蘭容若詞“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在這個句子中,詞人沒有正面回答此情到底有多深,而是斗轉筆鋒,借深山的夕照與深秋的雨來間接回答,融情于景,帶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又如賀鑄詞“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也是此理。后者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等,內心的情感,噴薄而出,直截了當,明快爽朗。
說到詩歌中的以動襯靜,自然繞不開南朝梁王籍《如若耶溪》中的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后來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也是以動襯靜的句子。而借古諷今,像杜牧的《赤壁》,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韋莊的《臺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等,借歷史典故來感傷當今之事,深刻委婉,發人深省。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貴在有文可讀,貴在歸類聯讀。因此,按照既定的價值尺度選準文章是非常重要的。以教材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的學情,靈活地按照不同標準進行選文與補充拓展尤為關鍵。而按內容、主題、體裁、作者、時間、知識點等不同方式進行選文與拓展,從縱向與橫向等不同的層面,建立起了知識脈絡,有條不紊,博而不亂,既尊重了教材,又豐富了教材,是實現高效群文閱讀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學生語文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朱維之等:《外國文學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7
3、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6
4、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華書局,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