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專業知識,無需藝術細胞,沒有人是天生的音樂家,只要靜下心來聽就好。千萬不要試圖去理解或“聽懂”它,能寫出“中心思想”的絕不是古典音樂。耐心多聽上幾遍,覺得悅耳動聽就足夠了,用美感給人們帶來愉悅才是音樂藝術的真諦,絕大多數古典作品都是為討好耳朵而作。
在以出版樂譜為主要收入的年代,作曲家才不會故意讓人“聞爾生畏”,這樣做無異于砸自己的飯碗!
很多人認為“聽古典音樂前應先學習知識”,但我以為人類對新事物的正確認識過程永遠是從感性到理性。你們還能不能讓沒受過音樂教育的人開心地聽聽古典音樂啦?
推薦一個入門的列表吧,都是容易入耳的作品,按順序聽接受會快些。土豆(推薦)、優酷等視頻網站都能搜到這些作品:
先從管弦樂入門,要從老到新:
(備選: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
維瓦爾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巴赫,第二號“勃蘭登堡”協奏曲
亨德爾,皇家焰火音樂
莫扎特,第十三號小夜曲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
埃爾加,威風凜凜進行曲
柴可夫斯基,1812 序曲
管弦樂聽到這里算入門了。
然后鋼琴曲入門,要從新到老
李斯特,鐘
肖邦,小狗圓舞曲
肖邦,練習曲(革命,大海,冬風)
肖邦,英雄波羅乃茲
貝多芬,悲愴
貝多芬,華爾斯坦(黎明)
貝多芬,熱情
莫扎特,A 大調奏鳴曲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到這里鋼琴樂就算是入門了。
接下來就可以多接觸一些其它形式:
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或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或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舒伯特,鱒魚弦樂五重奏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或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
巴赫,幻想曲與賦格管風琴曲
貝多芬,春天奏鳴曲(或克魯采,不過難度較大)
亨德爾,彌賽亞(或莫扎特,安魂曲)
以上作品都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作品,并且按難度大致排了序,聽的過程中還可以去網上搜相應的資料,了解創作背景和作品結構,會有很大幫助。如果接受不了就硬聽它十幾遍,這個過程很重要,很多作品我也是聽了十幾遍才聽熟的(“聽熟”是指從覺得不好聽變為好聽,并且能跟著音樂哼出旋律),但熟了就再也離不開了。如果實在不行就跳過去,總會遇到你喜歡聽的。
不過有些作品確實很難入耳,老鳥也要聽很多很多遍才能聽熟,甚至永遠不會喜歡。所以對于一部努力很久都不能接受的作品,卻看到很多贊揚的溢美之詞時千萬不要沮喪。音樂家和聽眾對作品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大多數聽眾和你的感覺并無二致。我至今無法接受布列茲大神的任何作品,誰能接受請站出來接受我的膜拜!
前面說這么多,欣賞音樂好像成了練習聽力做功課?是的,事實上這就是一種訓練,一種讓我們的心態平靜緩和下來的訓練。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一輩子都只是忙碌工作,很難有心情去靜下來欣賞藝術,本來充滿情調的心靈都被單調的生活所磨滅。因此我們要學會放松,跟隨偉大藝術家的樂思去找回最純真的靈魂。平靜的心態會給你更加寬廣的世界
。
如果你覺得動聽,那一定會對作曲家的身世以及創作背景感興趣。偉大的作曲家們都有傳奇的一生,網上可以查到豐富的史料、軼聞,非常有趣。除了音樂本身,演奏家和唱片也有大量的故事等待你去挖掘。相信走完入門的過程,你就再也離不開古典音樂,藝術會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給你一輩子的享受和快樂。
具體來說,欣賞古典音樂最佳的途徑就是聽現場。不可否認,古典音樂的演繹就是作品的二次創作,而且目前最頂級的錄音和回放設備所達到的音質也與現場效果相差甚遠。很多不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偶爾去聽了一次音樂會后就被深深地迷住了,所以有機會一定要去聽一次高品質(好樂團、好劇院)的管弦現場,絕對不會后悔。
如果只有條件聽錄音,那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發行
古典音樂專輯在歷史上存在多過種發行方式。今天,黑膠唱片已經住進了象牙塔,DVD 音樂唱片并沒流行開來,所以現在的古典音樂唱片絕大多數仍是 CD 介質的專輯。一張古典音樂 CD 專輯主要有如下的幾種形式:(1)一部大作品、(2)成系列作品集、(3)同一作曲家同一樂團的幾部作品、(4)不同作曲家同一樂團的幾部作品、(5)演奏家合集、(6)作曲家全集等。這幾種形式的排序代表它們常見的程度。除了第(6)種形式,其他形式的幾乎所有專輯都是由同一個樂團 / 演奏家演奏,這也算是一個發行慣例。上述專輯形式分類可能會對你整理成堆的專輯有所幫助。
現在比較著名的古典音樂唱片發行 / 制作公司主要有:Deutsche Grammophon(旗下品牌:DG、Archiv、Westminster)、Sony(旗下品牌:SONY、CBS、RCA、EMI、BMG)、Decca(旗下品牌:DECCA、LONDON、argo)、NHN(旗下品牌:Naxos)、Philips 等。還有一些小廠,但唱片質量奇高,包括:Divox、Chandos、Melodia、TELARC、AVIE、Chesky、Reference Recordings、Brilliant、QUEST 等等,選擇這些品牌的唱片至少在品質上是有保證的。
二、版本
同一部作品會有很多版本的演繹,甚至同一班樂團 / 演奏家在不同年代留下多套錄音。因此大多數正規唱片會對所收錄的每一部作品的這些信息進行詳細標明,包括:作曲家(年代)、作品編號、作品名稱、調性、指揮、演奏家、歌唱家、合唱團、樂團、錄音師、錄音年代、錄音地點、制作人、首發年代、發行公司等。缺失這些信息的錄音價值是很低的。
對于你喜歡的作品,不防聽聽不同的版本。比如古琴版和名琴版的《四季》,古爾德和圖蕾克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卡拉揚和小克萊伯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等等。我和許多朋友都有這樣一種體驗,本來不大感興趣的作品,偶爾聽到另一個版本時就會忽然變得非常動聽,然后中毒(燒友將沉迷于一部作品稱為“中毒”)于多個版本的不斷比較。
三、音質
古典音樂作品的音質直接依賴于唱片的錄音和制作,不同唱片的錄音品質差別很大,這主要取決于唱片公司的技術實力以及錄音師的水準。先聽聽著名錄音師威爾金森的傳奇錄音,包括 Decca 出品的《奶媽碟》、Szell《水上音樂》,索爾蒂《貝九》還有 RCA 出品的安塞美《皇家芭蕾》等,就會對錄音水平差異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由于光盤上原始音樂數據占存儲空間特別大,常規 wav 格式 1 分鐘 10 兆左右。所以為了能在數字設備上存儲音樂,人們往往會采用一些數據壓縮技術進處理。壓縮技術分為有損和無損兩種:有損壓縮的壓縮率非常大,可以壓縮到 1/10 或更小,但是對音質有影響,比如 mp3、ogg、acc 等;無損壓縮率一般,一般只能壓縮到一半,但是對音質完全沒有影響,比如 APE、WV、FLAC 等。管弦樂的聲場和音域都非常寬廣,許多經典錄音可以說是挑戰了電聲設備的極限。如果是在電腦或隨身設備上聽錄音的話盡量選擇無損格式,如果只有 MP3 就一定選 320kHz 的。
將錄音從 CD 復制到電腦的過程成為抓軌。整盤抓軌保留的信息最豐富,即一張 CD 一個文件。不少作品的樂章之間是連續的,比如貝多芬《皇帝》,它的二三樂章在 CD 上會按照大概的時間分成兩個曲目。整盤 CD 抓軌成一個文件不會有任何問題,但如果分軌成一個文件一個樂章,一些設備 / 播放器會在連播兩個文件的中間加入間隔,非常影響聽感。
四、設備
聽錄音一定不要用太爛的設備聽。筆記本 / 手機的外放以及地攤耳機會迅速令你對古典音樂失去興趣,以致終生無感。入門的話只要用 200 元以上的入耳式耳塞基本不會漏掉什么樂器了,降噪也好一些。一般的手機電腦作音源都行,最好就在手機里放幾部短作品,只要在戶外就戴上耳機,好作品很容易聽熟的。
具體來講,初哥可以選用森海 MX360、或索尼 EX450,這些都是性價比超高的入耳式耳機。對音質有一定追求的同學可用鐵三角 ATH-IM70 或森海 IE60。不差錢的同學推薦在電腦上連接 Sony PHA-1 耳放,加森海 IE80(聽古典只能用 C 套,雙節套會讓聲場變得非常窄),這是非常適合聽古典音樂的金牌組合,如果買到是正品,那你一定會感受到震撼。此外,很多人都有個誤區,就是高音好的設備聽古典,低音好的設備聽流行。其實古典比流行更需要低音
,去聽一下管弦樂的現場就會明白。
如果是在電腦上聽古典推薦使用 Foobar2000 播放器,無論是音質還原還是專輯管理都非常強大。但要注意兩點:
一、任何時候都不要將聲音開得太大
,保護你的聽力比什么都重要。許多古典音樂動態范圍極大,最小聲時如蚊子叫,最大聲時卻如電閃雷鳴。對于非降噪耳機,合適的音量大小以最大聲音時能基本聽清身邊人普通交談的內容為準,降噪耳機以非降噪耳機的聽感音量為參考。
二、不要開均衡器和自動音量控制器
。均衡器就是調節高音、低音平衡的裝置 / 插件,而古典音樂追求的就是最真實的還原,拒絕任何音染。自動音量控制就更糟糕了,弱奏和強奏的對比是古典音樂主要的表現手法,自動音量控制(音量規格化) 會讓強弱對比完全消失,古典音樂的韻味便會消失的一干二凈。最可恨的是優酷的古典視頻中十有八九都開了音量自動控制,真混蛋!
有朋友私信問我古典音樂專輯哪里下載,請參見這個問題:哪里可以購買和下載 hifi 的古典樂?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11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