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安若
從加入刻意寫作訓練營,加入簡書,嘗試寫出第一篇文章后,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個多月,我做到了每天在簡書上更新一篇文章。
剛學習寫作的時候,要求完成日更的任務,我想這怎么可能做到呢?
這幾年因為微博的流行,讓人的思維變得碎片化,每篇固定在140字以內的規定,讓人越寫越短,詞匯量變少,越來越寫不出長文。
那時候一天都憋不出幾百字,還要天天寫,哪來的靈感?寫些什么呢?哪有這么多時間?我相信小伙伴們開始寫作時一定也有這樣的疑問。
后來通過刻意寫作練習,我發現大腦越來越好用。原本以為我很健忘,對過去的事情好像都記不真切。
為了寫文章,這么刻意一想,發現好多記憶都浮現出來,如此鮮明。原來大腦都把這些存儲著,只等著哪天被調用呢。
大腦不用它的時候,很容易被懶惰控制,我們要刻意跟惰性對抗。學而不思則罔,看到什么都要有自己的思考,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一旦使用起來大腦皮層就開始變得活躍,各種各樣詞組和想法從腦海中奔騰而出,一想到某些詞或者片段,立馬把它記下,當成寫作素材組織到以后的文章中。
我常常在入睡以后突然靈感閃現,馬上一骨碌爬起來,把靈感記下。要么是故事的框架、要么是很好的標題、要么有很押韻的詩句,要么是很奇特的主線。記完后再睡,要不等過段時間或睡醒后靈感就記不起來了。
詞匯量的突飛猛進,并不是憑空而來的,在于平時素材庫的收集整理,這個需要刻意累積。
看到好文章或者好的段落句子,立馬把他保存下來,分門別類放在素材庫里,想用的時候就可以隨時調出來進行借鑒學習。
這里推薦有道云和微信收藏,兩者都有非常強大的功能,加上各類標簽,滿足素材庫的建立。
要想寫出好文章,必須有持續的輸入。為了保持日更的頻率,我用輸出倒逼輸入,每天都要提醒自己看書、看電影、學習、經歷各種事情,參加各種講座,觀察萬物,深入細致體會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在平時仔細觀察、深刻體會,才能把平日生活中的感受、情感轉化為文章。
詞匯有了,靈感有了,標題、大概框架也有了,那什么時候寫作呢?大家都說忙忙忙,其實時間擠擠都會有的。
平時我會利用工作間隙、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時間寫作。
寫文章時,我喜歡拿出紙筆手寫,總覺得在紙上寫文字,能夠跟隨著活躍的思維行云流水,常常一篇文章一氣呵成。
如果用打字的話,碰到不常用的字還要考慮這個字怎么打,思維容易被阻斷。
寫完一篇文章后,我會使用訊飛語記來記錄,讀出來馬上就能變成文字。
這個軟件實在太好用,識別率很高,超級推薦,不僅為我節省了不少打字時間,順便還鍛煉了我的普通話。
結合一些閱讀軟件,訊飛語記還能聽有聲書,洗漱、走路的時候都能好好利用,不浪費時間,保持知識輸入。
文章都是構思出來的,我經常用幾十個關鍵詞匯先架構成故事的框架,等有時間再把故事完善。
或者通過一個有趣的片段,再把它擴展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或者先把想到的故事寫一個幾百字的開頭,后期再明確主線、組織結構給他加上身體、尾巴等。
我目前暫時未完成的文章就有十幾篇,等著有靈感時再把故事敘述完。
要想文章描述得生動有趣,就得把描述的場景想象出來。
我寫文章經常像導演拍戲似的,動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把場景真實呈現在眼前,每個主角都活靈活現,我會打開上帝視角觀察他們,也會穿透到角色中,真實體會人物或動物的動作和內心的感受。
老舍說過:看生命,領略生命,解釋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看,看便起了心靈的感應,這個感應便是生命的呼聲。
寫的文章每天獲得友友們的閱讀、評論、點贊,這些鼓勵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激勵。文章被收入各種專題,投稿被選用,我的文字有人看、有人認同,這讓我有種成就感,激勵我不斷地寫下去。
通過一個多月的寫作,每天都有一點點的小進步,也讓我知道我更適合寫哪種風格的文字,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希望假以時日,我能有集結成書的一天。
寫作沒有捷徑,要想快速成長,唯有筆耕不輟,加上不斷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