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了一件事,感觸很大,遇到了坎,就過不去了。
這不僅讓自己思考,坎坷真的就是無解嗎?
每當碰到問題,我們就會說,我碰到了坎。坎,就是坎坷,就是低谷,低谷是怎么形成的呢?是自己能力和當前問題的難度不匹配造成的。因此,面對高難度的問題,感性的認為自己用經驗很難駕馭解決這個新問題,因此就出現認知瓶頸,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面對問題,僅僅是因為自己能力無法解決,就認為這個問題無解了,窮途末路了。
真正想想,這個世界上所有問題不都是從無解到有解的嗎?
坎坷,正是給自己能力提升的機會,解決不了,說明自己就需要習得這樣的能力,之前就思考過挫折是個好東西。坎坷就是挫折的一種表現形式。
面對低谷,積極正確的理解,這不正是創造價值所需要練習的避坑場景嗎,正好可以練習下自己如何避坑?
因此,這個時候,不是灰心的時候,就應該跳出那個感性自卑的自己,理性的看一下全局的自己,這不過是成長路上習得能力的一個節點,并展開追問:
為啥過不去,解決問題的路徑只有自己的經驗?過不去,還繞不過去?自己找不到,就尋找貴人,專家討論,解決。自己既然解決不了,就應該逃離出來,尋求更多的資源。
人是求存的動物,碰到坎首先想到的是面對坎,自己存在安全感降低了,不免會出現兩種應對方法:
一個是,在坎坷面前痛苦,抱怨,久而久之,心結越來越大,給自己帶來了更不安全感的痛苦,甚至會為了逃避痛苦做出傷害自己的舉動。
一個是,想辦法尋找攻略,邁過去,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存在感。
第一個選擇后經常出現的邏輯表象是:
玩游戲,這一關過不去了,不去找攻略,直接不玩了。
工作,任務完不成,不干了,辭職尋找一個更簡單的工作。
學習,題目太難,不做了,只做自己會做的。
生活太難,賺錢太累,不活了....
總之,碰到問題就是停止,進入痛苦狀態或者回退到舒適狀態。
第二種選擇則是認為人生就是要折騰,跳出現在看全局自己,每一個坎都是讓自己成長的導火索。
游戲不會,找攻略,習得新的通關能力,題目太難,求助老師,系統提升,提升自己,并習得新解題能力,生活太難,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看這些坎還有哪些解決方案,一起想辦法解決。
壁坑經驗,能力成長,就是這樣度過每一個坎成長過來的。因此才會有了
價值=壁坑能力總和的結論
我們生下來,從不會動,到會爬,瞞珊走路,到現在會跑,這不都是通過成長過來的嗎,仔細想想,我們不會這些技能前,不也是感覺自己遇到了坎嗎?如今不也過來了嗎。
任何能力成長都是剛開始面對坎坷,解決坎坷邁過坎坷的過程。從舒適區走向非舒適區,又把非舒適區變成舒適區的過程。當舒適區變大了,說明自己應對坎坷的能力提升了,這便是自信的產生。
走出舒適區,連接,學習,提升自己,讓自己邁過去坎,收獲新的避坑能力,才是面對坎坷的更合理路徑。
人不能過得太順,修行都是留給那些能夠面對坎坷,習得跨坎能力的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過坎,就是跟進化作對,必然被淘汰。
僅以此思考送那些動不動碰到坎就過不去了,不過了的人。堅強點,面對成長的機會請珍惜。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