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善良是最自我沉醉的一種病

昨天后臺有一個朋友與我發消息,說覺得我骨骼清奇,要和我談人生。

說實話,他所描述的,其實就是最平凡最普通人的生活。發不了大財,但也餓不死,生活有諸般不順,卻也不是什么天大的麻煩。

他提了兩個詞,平淡、窩囊。

最后嘆氣收官,“身邊那些存著壞心眼的、走歪門邪道的、性格壞的人,每個都過得比我好,連我老母親都欺軟怕硬,這社會太弱肉強食了。”

“人太善良了就是不好,太吹虧了。”

這樣的論調我不相信你們沒聽過,從小到大,各種親戚朋友說得太多了,說得我都快默認這是一個普遍真理。

但是很明顯,這話漏洞太多了。

當我聽到一句看似真理的話的時候,我習慣將這句話拆開來看,當我將這句話抽絲剝繭之后,往往發現其中的邏輯是不成立的。

現在我們來分析下“太善良所以過得不好”這句“真理”。

首先,一個人過得好與不好,都有些什么原因呢?大致來說,分為幾種:


▲出身。出身環境,我總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反應了你的先天資本、你可以受教育的程度、父母遺留給你的關系網...... 無論如何鼓吹“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你不成功就是因為不努力”,你都要承認有一樣東西叫做“階級壁壘”。“

階級”兩個字充滿了老土的斗爭意味,而“壁壘”確實是每個時代都有的問題,你心里明白,或許你要花上一輩子的努力、幾代人的努力才能與他們一起平起平坐。

性格。即便是人數最多的普通人,性格也是各異的,有人堅毅果敢、有人羞怯懦弱,有人樂觀開朗、有人消極厭世......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固然絕對,但性格對命運的影響卻是有目共睹。

努力程度與天賦。知乎上有名言,“以你的努力程度之低,還沒有達到拼天賦的程度”。 這句話后來雖然被濫用了,但最初的道理是對的。

我們先不考慮天賦,不要求郭敬明去打籃球,姚明去參加花式游泳,我們按照最大眾的最沒有天賦需求的事物去評判,你捫心自問,你真的那么努力了嗎?

運氣。 我不否認壁壘、不否認天賦、自然也不會否認運氣。這世界上有一手好牌輸得精光的人,有一無所有庸庸碌碌卻得遇良緣大放異彩的人。 這些人,羨慕不來的。而我們能做的是,像好運氣永遠不會來一樣努力,像好運氣明天就會來一樣充滿希望。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過得不好”這樣一個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能夠歸咎于善良嗎?

這就像別人說我,你那么好看,一定不是實力派一樣無稽。

對,我就是漂亮得不像實力派,你打我啊哈哈。


再看善良。

我一直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很多人認為善良是一件天生的、容易的事情。

這世界上所有優秀的品質,都是努力的去追求、堅定的去保持,是需要習得的。

善良是有門檻的,善良不是不勞而獲的。

今天這件事情對你沒有影響,你就可以“善良”,甚至可以慷他人之慨的善良。

明天這件事也許會對你產生些微影響,你就立馬變一副暴戾兇惡的面孔,理不直氣很壯。

對不起,這不叫善良。

善良什么時候都是一項美德,真正應該譴責的應該是不公、懶惰和愚蠢。

就像很多破壞生態的放生,我從來不認為這是“低智商的善良”,這只是單純的“低智商”而已,這與善良無關,頂多是偽善良

而往往那些自稱“太善良”的人,只是沒有機會去“不善良”而已。

他不是討厭狼,他只是恨自己為什么是羊。

如此而已。


《儒林外史》里面有個人,名叫杜少卿。

杜少卿此人家道中落,但是非常清高。

朝廷征召,不去,自稱就要在南京吃一輩子花酒。

縣令請客,不去,縣令你要是真尊重我應該你上門才對,還我去作客?

與清高相伴的,往往是窮。除了祖上那點余糧,他并沒有自己的經濟來源。

但他極其仗義,每有人來訴苦、來借錢,他都是大手一揮,非常暢快的說:來,給你。

而他自己呢?窮得親戚來了請吃個飯都要他人資助。

他最終是什么結局?

散盡家財,一無所有。

我小時候百思不得其解,覺得杜少卿是瘋了嗎?不停找他借錢的人是瘋了嗎?

我無法理解,我只單純覺得這是小說創作。

長大后我才明白人性之復雜。

當我再次讀到此段的時候,我發現杜少卿所謂的品格、所謂的“善良”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病。

他最大的特點在于,他不好利,他好名。

他的拒不征召、他的仗義疏財,實則是因為他太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

他自我陶醉于這種名士風范,他迷戀于這種表演型的人格。教科書上總是說,他這是對社會的反抗,表達了沖破封建桎梏的思想,他是如何先進,又是如何偉大。

這是應試的答案,不是生活的答案。

儒林外史真正體現的,是如魯迅所言:"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尤指向士林。"

這其中,也包括家道中落的精神士林人杜少卿。


我不知道多少人還記得歌手叢飛,那個著名的慈善家,2005年感動中國的人物。

他一生,參加了四百多場義演,他的收入也并不豐厚,但是他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

而這樣無私的傾囊捐助,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捉襟見肘。

2006年,他罹患胃癌,離開了人間。37歲。

那些他資助的孩子們是怎樣對他的呢?

沒有看望、沒有感激,只有否認、只有喋喋不休的要錢。

叢飛的妻子邢丹說:

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資助,在旁人看來十分夸張,在我看來,卻很自然,他性格就是這樣,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經不起別人的哀求。別說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就是普通朋友,只要軟語相求,開口要他幫忙,不管是錢是事,他都會當個事情去解決,不太懂得拒絕別人。這是他的優點,但也是他的弱點

一個可敬、而又可憐的人。


我將這篇文章題目命為《太善良恐怕是最自我陶醉的一種病》,一則是認為這是一種文化病,二則,“太善良”,確是一種心理病。

很多時候,這兩種病融為一體,互為輔助。杜少卿更傾向于前者,叢飛則稍偏后者。

很多時候,不懂得拒絕、與無底線的善良,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病因。

這種不停的通過取悅他人來獲得自己的滿足,實質上是一種深深的自卑,這種病人拒絕沖突、拒絕批評、拒絕一切會對自己有可能造成負面的事物,哪怕這些事物也會伴隨著積極與益處。

他要安全感。

自己給不了自己安全感,所以需要別人、需要社會來回饋給他。

而在這個過程中最讓人尷尬的是,無休止寬容、一退再退的忍讓、對此作出的犧牲,在別人眼里是理所應當。

就如同叢飛的悲劇。


心存善意總是一件好事,我不會喪心病狂到因為有心理疾病的征兆就去否認叢飛的善良,我只是認為,他可以也應該,先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再去那樣的無私。

最后我要說,真正的、健康的善意,是根植內心的修養,是無有偏廢的主動負起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

然后堅定不移的,一路前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StreamingPro目前已經涵蓋流式/批處理,以及交互查詢三個領域,實現配置和SQL化 前言 今天介紹利用 S...
    祝威廉閱讀 2,906評論 0 3
  • 一只螃蟹不好控制,一群螃蟹就很容易;一個人不可猜測,一群人就很好估量;中國現如今股市基礎是散戶,不管他們中有多少人...
    問基閱讀 27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