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呼蘭河傳的時候是讀不進去的,感覺進入不了那樣的心境,時隔幾年后再一次拿起這本書時,發(fā)現(xiàn)開始明白書中的各種境遇與寂寞。也許時光的流逝,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會讓一個人學(xué)會成長。
讀完,可以深深的感受到蕭紅她的孤寂與落寞。一位31歲未婚的女子,桀驁不馴的性格,卻在時代與環(huán)境的不容忍下度過,可以想象這樣的日子是多么的悲凄。
小鎮(zhèn)的物質(zhì)生活是原始落后的,吃豆腐是全家老小的心愿,煮一點鹽豆下飯就是一年。
這個小鎮(zhèn)的人們總是糊里糊涂地過日子,過著春夏秋冬,脫下單衣去,穿起綿衣來地過去了。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 ;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
病,人吃五谷雜糧,誰不生病呢?
死,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親死了兒子哭;兒子死了母親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來哭。
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總得到城外去,挖一個坑把這人埋起來。
人們對于生活價值的理解是簡單而貧瘠的,人活著是為吃飯穿衣,人死了就完了
他們愚昧無知,經(jīng)常人來人往的街道上有一個大泥坑,下雨天會翻車,阻礙了車馬,也阻礙了行人,淹過小豬,悶過狗,悶死過貓,好多人說拆墻的拆墻,說種樹的種樹,卻從來沒有一個人說過用土把泥坑來填平,如果不是因為無知,又怎么會沒有思考的能力呢?
小鎮(zhèn)人民精神生活匱乏,唯有寄托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才似乎能感受到一點生活的新鮮。這些無不是封建迷信的顛倒。
團圓媳婦,她年本十二歲,因為她長得太高,就說她十四歲。又說又笑,百病皆無。自接到他們家里就一天一天的黃瘦。到近來就水不想喝,飯不想吃,睡覺的時候睜著眼睛,一驚一乍的。什么偏方都吃過了,什么香火也都燒過了。就是百般地不好。因為她的婆婆覺得團圓媳婦本該受她管教,哪個團圓媳婦不受氣,一天打八頓,罵三場的,所以就習慣性的打打罵罵,狠下心來打了一個月。然而因為團圓媳婦每次在打她的時候,都反抗哭鬧著回家,所以在氣急敗壞之下,用燒紅過的烙鐵烙過她的腳心,把她的魂給嚇壞了。后面好多天了都沒好,所以請了跳大神,又抽貼問卦,當眾脫光她的衣服,在大眾睽睽下把她放在了熱水中洗三次澡,每一次都熱暈過去,用冷水澆醒后又把她拋進熱水里,最后洗完后,她早已沒有了力氣,昏昏沉沉的睡了好多天,后來就離開了,離開后沒有人再議論和為她惋惜,她就像一陣風一樣,輕輕飄過不留點痕跡。人就是那么的無情與冷酷。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住著我的祖父。我和祖父在后花園里度過很快樂的童年時光。我們在后花園里鏟地、種花種菜,吃黃瓜捉蜻蜓,把祖母屋里的很多遺留的物品拿出來玩。這段時光是她最開心的時光,展示了她追求自由,不接受封建的婚姻,寧愿孤身一人也不愿嫁與他人為妻。
馮歪嘴子,一個因家庭貧窮,只能依人籬下,為他人磨粉,在這期間喜歡上了趙老太太的女兒,但沒有勇氣追求自己幸福,眼睜睜的看著她嫁作他人。后面有幸遇見了命中注定的王姑娘,從此定情。卻不料,曾經(jīng)被眾人說是將來是興家立業(yè)好手,能說能笑,力氣大的女子,因為看上了一個磨房的人而被看不起。不管眾人如何說,他們還是很幸福的一起過日子,但好景不長,兩年后因產(chǎn)后去世,扔下了兩個孩子。很多人都在等著看笑話,但馮歪嘴子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勇氣,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他照常的活在世界上,獨自承擔起照顧兩個孩子的責任,自己動手喂他剛出生的孩子,帶著大的,該擔水的,擔水,該拉磨的,拉磨,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他看到孩子的笑容時,歡喜得不得了,即使現(xiàn)在這么多的苦,依然很值得。他慢慢的活下來了,看著孩子慢慢的長大。他象征著生活的希望,寄托著我們所有人對生活的渴望以及不氣餒。即使人們依然會固守著封建社會的思想,愚昧無知,但我們不能把這種絕望帶到生活中,要鼓起勇氣,繼往開來才會有新的希望。
她說:我家是荒涼的,貫徹了整部小說,在這個小鎮(zhèn)生活有無法言說的悲涼與無奈,你無法將幾場悲劇怪罪于鎮(zhèn)上的任何一個人,每個人都活得那樣辛苦,但又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無辜的。你說他們生來惡毒、陰險、無情嗎?不是的,他們只是平凡的呼蘭河市上最平凡不過的底層人民,他們也勤勞也淳樸,但活在封建的人類規(guī)則中,活在思想未開化的年代,因愚昧被利用、因迷信受壓迫。
當一個人的思想里只有這些封建迷信的時候,人是無法自己逃脫出思想的桎梏,寧愿沉浸在這些讓人麻木的活法,就這樣安安穩(wěn)穩(wěn)的度過此生。
當你覺悟命運被摧毀時,你是否會想要遠離此刻,勇敢到跳出封建制度的桎梏,救贖扭曲的靈魂呢?
愿這一生,我們都能過上自己渴望的自由生活,精神自由,快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