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與善意相擁,千千萬萬遍》
? ? ? ? ? ? ? ? ——讀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人》
幾次潸然淚下,但我不因此認為這是一部溫情的小說,比之于散文式的儀態萬方和秀麗多姿,《追風箏的人》顯然是將人性中的諸多殘忍晾曬在太陽底下了。
一、戰爭的殘忍
不消說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等人發動政變建立共和國會造成怎樣的死傷,僅僅就塔利班掌權時期,喀布爾地區的女人說話像蚊子一樣,男人也得低著頭顱做出馴服的模樣,否則,塔利班會讓反抗者的頭顱像球一樣被踢爆。塔利班就像一塊黑色幕布,籠罩在喀布爾上空。
曾經的喀布爾到處是烤肉的味道,喀布爾的上空總有各色各樣的風箏發出翅膀閃動的聲音,這是對于居住在富人區的阿米爾而言的快樂。
二、人性的殘忍
阿米爾是地毯商人的兒子,家境優越。
阿米爾的父親以阿富汗人最恥辱的方式霸占了仆人阿里的妻子,而阿里對老爺忠心耿耿,直到死都不知道兒子身上流著主人的血液。這是父輩的殘忍,阿里式的殘忍。
阿米爾渴望得到父親的愛,他在風箏大賽中奪得第一名。在當地,追到最后一個被割斷的風箏的人才算勝利者,哈桑知道阿米爾的愿望,因此這個追風箏的高手“為你,千千萬萬遍”地追到了風箏。但是,仰慕納粹的普什圖人阿塞夫也想要這只風箏。哈桑被阿塞夫強暴,而少爺阿米爾贏得了父親的愛。
第一次,他冒著生命危險用彈弓威脅阿塞夫保全了阿米爾;第二次,為了阿米爾而被強暴。這個小少爺什么都不會為他做,他知道,卻還是義無反顧地忠心于他,這是第二代哈桑式的愚忠,哈桑式的殘忍。
小說起于父親的荒唐情史,罪惡感驅使他走向自我救贖之路——建立恤孤院和接濟窮人,因此他還獲得了名聲和贊譽,而阿米爾大半生幾乎都在痛苦和煎熬中度過。
他只是父親名義上的兒子,父親更愛的是仆人的兒子——哈桑,他甚至為哈桑請來了外科醫生治好了他的兔唇。
風箏大賽后,阿米爾無法忍受內心的煎熬,因此在他13歲生日時誣陷哈桑偷了自己的錢和手表,哈桑洞悉并承認一切,他們離開了喀布爾。
阿米爾從來沒有在父親那里得到過只屬于他的愛,哪怕去了美國,父親總會說起那句話,要是哈桑在就好了。即便這樣,阿米爾也覺得父親是真正屬于他的。
屬于阿米爾的殘忍在20年后,在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時,痛苦才真正開始。
原來一切都有跡可循,曾經父親對自己不滿都暗示著另一個更像他的人,哈桑,他堅毅、勇敢、有力。
更殘忍的是阿米爾沒有時間讓傷口慢慢隱退,因為哈桑和他的妻子為了守護阿米爾在喀布爾的家園而慘遭塔利班殺害,他們的兒子索拉博還在塔利班手里。
戰爭的陰影,塔利班的暴戾。主人的欺侮,奴仆的愚忠。阿米爾迎著戰火,帶著兩代人對阿里和哈桑的罪孽,踏上了救贖之路——被塔利班暴揍成兔唇,此后,像哈桑一樣仆從于仆人的兒子索拉博。
與殘忍相擁的阿米爾,在鮮血和暴虐中大笑,仿佛暴揍他的是哈桑,那個他眼睜睜看著被雞奸的他的玩伴、朋友、兄弟。
三、作品的善意
小說前半部分更加真實,阿米爾去美國之后與父親的生活以及故事情節中很多的偶合都像是蓄意的捏造,有人評論說像美國電影一樣血腥和暴虐,比如塔利班頭目竟然就是阿塞夫,比如他變成兔唇,比如他變成追風箏的那一個。
但是作品反映出的人性中的善與惡、美與丑,和時代、戰爭、宗教、歷史、階層等交織在一起展現出的復雜性中依然蘊含著鮮明的向善的觀點,同時充滿著人性的光輝,這是人們之所以熱衷于這本書的一個原因。
卡勒德·胡塞尼說,“我向來只為一個讀者寫作:我自己”,這又是他的第一部小說,而卡勒德·胡塞尼又出生在阿富汗喀布爾市,后隨父親遷往美國,作品正是以喀布爾市為故事背景展開敘述的,小說中也有隨父親到美國的情節,因此是否可以揣測,這是作者的一條自我救贖之路。就像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一樣,《情人》完全是一部自傳式小說。
我想,充斥全書的應該是這樣一句話,“與善意相擁,千千萬萬遍”!
四、自我救贖之路
或許每個人的心里,都有那么一個角落,落了纖塵,灑了淚水。又有誰不是正在長大的孩子呢?
你的玩伴也許忠實,也許狡詐, 無論如何,他都沒有義務“為你,千千萬萬遍”,除非,你也愿意為他,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