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否與幸福否,并不掛鉤


“特立獨行的人總是令人反感,因為他們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周圍的人感到自卑。”大家都結婚呢怎么還不結婚?大家這個年紀早就有娃了,你咋還沒生?人家都在家好好帶娃,你怎么還想著晉升?

其實獨身比去適應一個人更容易,只是先入為主造成更多的不幸。但畢竟結婚是當今主流,所以結婚的好與壞我們看的更清楚,因為我們清楚所以選擇不婚。既然我們選擇不結婚就是有能力要去面對嘮叨閑話催婚一些壓力,關于這些壓力,我就叨叨幾句吧。

【一】不婚、獨身=不幸福嗎?

事實上,真正活得好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多數人都是一般人,普通人。悲喜哀樂伴隨一生。這種真實,不管對單身還是非單身,都是如此。

過得好不好,在于你的生活是否有更多充盈自己的事物??梢允鞘聵I和理想,也可以是興趣愛好

說個真實事例。認識一位阿姨,這里我們稱她A吧,退休多年,年近60,因為喜歡村上春樹,為了想看懂日文原著而學日語...A阿姨看上去很年輕,一點不像這個年紀的人,嫻雅干凈,溫潤淡漠。以前是市圖書館管理員,常年埋首書海中,身上有很強烈的文藝氣質。常穿著素雅而清新的格子襯衫或花紋長裙,不化妝但是氣色很好,白皙紅潤。說話動作都是輕柔含蓄,經常帶著微微的笑意,很是溫暖和煦??梢韵胍娔贻p時候也必是個落落脫俗的清新姑娘。從旁人那里聽說A阿姨至今為止沒有結婚過,始終一個人,沒有孩子,沒有家庭。她日常的單身生活就是學舞蹈,學日語,看書寫作,偶爾獨自旅行,享受著一個人的生活。我在腦海中擅自描繪出這樣一個年輕時候的A阿姨:孤高冷清,沉迷于自己的文學世界,不會也不愿意跟太多人打交道,也有過幾個不錯選擇,到最后總是分道揚鑣,家人也不安,親人閑言碎語,愈加抵抗這個世界,躲在圖書館的文字天堂。

20歲,總是心存美好想象著那位牽著手共度一生的靈魂伴侶,書籍里,電影中,各種美好的品質都加在了那位還沒出現的對象;30歲,開始懷疑自己的堅持,開始害怕見到親朋好友,開始想要妥協,開始試著和自己并不喜歡的人交往,就好像寫不出試卷答案的學生,只能硬著頭皮填下解答交卷,卻發現還是無法說服自己;40歲,好像過了一生一次的考試報名時間,突然有些釋然,雖也有些無奈和悲傷,卻開始說服自己,即使不結婚,自己也可以度過平靜而簡單的一生;50歲,心不再有波動,開始明白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開始微笑對待身邊的人,開始感受一朵花從種子到盛開的過程,開始養一只溫順的小貓,窩在膝蓋上靜靜看書度過一個人的周末...

也許有人會覺得A阿姨很可憐,孤苦無依。獨自承擔生活的辛苦和孤寂。但所有她身邊的人都覺得很幸福,來自內心安寧知足的幸福。

60歲時候的A阿姨,已經看得懂日語,會跳肚皮舞,練瑜伽,走過許多美麗的地方。我們都能感受到,她過得很平實而快樂。關鍵是,能接受自己。同時有相應的能力照顧自己。

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遇見你夢想的真愛。只會因為害怕孤獨地死去而選擇隨便找個人,互相飼養。

在人生這個學校中,婚姻似乎是一場默認的暑假作業。只有做完了,才能進入人生新的學期。有些人一早就做好了準備,早早完成。有些人拖拖拉拉,到了最后敷衍完成。還有些人忙著精彩的暑假生活,直到別人提醒:你作業做了嗎?才痛苦地想起來。

我看過了太多婚姻的悲哀,當然也見過美好的家庭。只想說幸福本身,和婚姻并沒有必然聯系。其實為了嫁而嫁是很容易嫁掉的,為了娶而娶的人更是心安理得。不懂給人幸福的人,即使結了婚,依然自私得可怕。而溫暖善良的人,有時候給不了你結婚證的承諾,卻在每天清晨給你最真誠的笑容和依靠。

【二】不婚、獨身= 無依無靠、孤獨終老嗎?

很多時候并不是獨身不婚族擔憂,而是周圍眾生的杞人憂天,他們在想:

1.難以獨處,感到寂寞2.生病無人照顧,無人養老3.幸福感低

首先,不要把「獨處」和「寂寞」劃上等號。獨處不是單身的時候才有的,即使有伴侶的人也無法避免獨處。所以,不必以獨處為恥,也不必以獨處為榮。

記得幾年前在央視看過一個紀錄片,講一個尼泊爾還是哪個國家已經年過花甲胡子花白的佛教徒,如何獨自一人踏遍全球四處尋道,將一生都奉獻在了自己所追求的佛教信仰旨意上。節目要結束的時候,記者拋出了最后的疑問,”那你一直都是一個人,有沒覺得孤獨?”。者愉快的笑了,說:”我一生都是在自己和自己玩,我很快樂?!?/b>

我想,決定了不婚獨身的人,一定明白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做什么是能讓自己更愉快的。

·比如收拾好房子:不整潔、不干凈的房子會為你輸入負能量。

·比如培養適合一個人的愛好:看書看電影聽音樂健身都可以,這里面任何一件事,只要是你真心喜歡,就不會讓你覺得虛度光陰。

·出去談戀愛吧!不婚不代表沒有戀愛、沒有伴侶、沒有性生活,只是沒有長期的、固定的。甚至有的固定戀人只是住在一個小區的不同樓層,一周見上兩三次,因為雙方都選擇了「不婚」的自由性,這樣也未嘗不可。

其次,其實七十歲之前如果身體沒啥大毛病,自己一個人生活沒問題。小毛病嘛,許多人都有,沒有必要為了有人在旁邊照顧就勉強自己結婚,況且你也不知道你結了婚之后,在你生病的時候那人會不會在床邊照顧你!沒有必要為了生病那幾天賭上幾十年!生病了實在動不了就請人伺候!

獨身到老的話,只要年輕時候愛護自己身體,到時候還不晚。因為工作關系,看到一部分獨身主義的人,或者一直單身著的人。過得都還不錯,養老這種問題,根本無法孩子來解決,你養兩混蛋崽子只不過給老來增添更多的憂慮,現在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很多,兒女在外地工作挺多也不會在身邊陪伴。在大部分中國人眼里,就擔心獨身不婚族老了死后沒有人給收尸。其實人死后都是一把白骨,有人收自然好,無人收,請讓靈魂自由。

老問題,其實國家現在已經開始重點抓這部分了,等80的時候,那時候養老局面會比現在好很多。所以不用過度高估晚年的不如意。而且不結婚沒有養孩子的費用,想必也可以多積攢些財富,頤養天年。

最后,關于所謂旁人眼中的幸福。我想說:

幸福來自于「方便」

·掃地機器人/ 戴森吸塵器 / 魔力擦 / 廚房紙 / 每周叫阿姨上門,打掃不費勁,顯著提高生活質量

·膠囊咖啡機/ 電燉盅 / 料理機,快速獲得高級享受

·洗烘一體機/ 洗碗機,解放雙手,解放時間,解放身心

幸福來自于「舒適」

·軟綿綿的地毯/ 懶人沙發 / 毛毯,隨時溫暖地窩起來

·高質量的床/ 床品 / 枕頭 / 睡衣,好好享受人生 1/3 的時間

·自己喜歡的綠植/ 裝飾畫 / 手辦擺件,提高家居空間顏值

·香氛蠟燭/ 精油噴霧,放松視覺、味覺和神經

·kindle / 投影儀,讓閱讀和觀影變成更享受的事情

·一套好一點的藍牙音響,一套好一點的餐具,

幸福來自于「愛好」

·創作:做飯/做手賬/寫作/手繪

·養育:養盆栽/種菜/養貓/養魚

·漲知識:看書/看電影

·運動:健身/跳舞

很多人眼里好像“婚姻”都是功能性的。

為了保障晚年生活質量所以才選擇“結婚”。

為了有合法的性渠道所以選擇結婚。

甚至是為了能有人幫你搭理發型、挑選衣服而選擇結婚。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選擇了結婚或者不結婚,其實外人都沒辦法從中了解你的內心真正的想法。不管結不結婚,關鍵在于要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規劃,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只有明確自己想要的。

寫在最后:

婚姻制度本就是后天產物,內涵三重屬性:

財產制度,保育制度,性制度。

而這三重屬性,都在被社會的進步逐漸瓦解掉。這里的瓦解,是說把這三種屬性,從婚姻制度中剝離開來。就如同宗親制度被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瓦解掉一樣。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前提下,組合優化資產,養育后代,和滿足性需求,已經越來越不依賴婚姻和家庭了。那么,不結婚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每個人都在過對自己來說完全不同的生活,外面是相同的,內在也是不同的。對有些人來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共性,生活,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個性化體驗。

一個人可以創造,兩個人也可以創造,一個人也可能麻木,兩個人也可能麻木,這關鍵在于你到底是想做高手,還是準備沒保證前一步也不敢走了,這道理就是這么雞湯,但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今天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應該就是“父親節快樂“了。手機上所有的群里都會相繼蹦出對父親的問候。關于”父愛如山“的主題,...
    畫嘮閱讀 563評論 1 3
  • 這是一篇上周應該寫的文章,因為一場美妙的相遇,久久縈繞心頭。 前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我...
    知了唯知愛閱讀 553評論 0 2
  • 一個互聯網產品的生命周期可分為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必然會伴隨著產品的迭代更新及運...
    Nina碎碎念啦閱讀 537評論 0 1
  • 時間的安排 關于時間關于睡眠的安排,經過這幾天的觀察發現我自己在存在一個時間上的問題: 1.晚上睡太晚2.早上起不...
    落花流水似無意閱讀 26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