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88經概要:尊者舍利佛向尊者摩訶拘希羅問有關十二因緣之法。(兩位尊者其實都對所問之法了然于胸,這種問其實是一種展示:如何去問法?法又應如何說。)
2. 為何說“名色緣識生”后又復言“識緣名色生”,到底何緣何生?
“三蘆立于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十二因緣也是如此,環環相扣與相依,斷除其中一環,就全部破除,不再生長。
3.何為法師?
①說法師:能說老死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因為苦是時間的真相,因緣成熟的時候,這樣的法師最容易見法證果。
②向法師:比丘于老死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
厭患向、離欲向、滅盡向的法師是建立在說厭患、離欲、滅盡的基礎上,再向前邁進了一步。已經努力實踐于法,體會于法的人就是法師。
③體證法師:比丘于老死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
這樣的法師是努力用身心去體證法的人,但這樣的體證必須要建立在以上說法師,向法師的基礎上。若沒有說法師的多聞熏習,沒有向法師的如理思維,就不會有真正的,行在法上的體證法師。
所以,我們始終要先樹立正見,再進行落實。
④何為真正的法師?
從以上可知,能跟身心切實相關的,能解決真正問題的,能幫助眾生建立法的,能解決真正問題的,能幫助眾生建立法,自依,法依的,培養眾生獨立成長,心志成熟而邁向解脫的人,是真正宣講師尊本懷,明了世尊弘法悲情的人,這樣的人才稱為法師。
4.依法體會人性
①通過原始經典,透過文字,結合人性去分析了解人間的事項。
②道場來人,要清楚他的問題,該開示的就給他開示。要懂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藝術,處理好人事。
③學法的過程中,看經的時候,涉及人事交往的事情,就要馬上去對比,這樣思維時間長了成為慣性后,以后再涉及到法的層面上,人與人的打交道,就很自然而然地運用了。
依法去體會人性后,以后用出來,都是那么的自然,然后又在法上,又在道上,跟對面的人事又能合理妥善、融洽地處理。
5.問法的藝術
①問法的藝術性:師父說問法要有藝術性,我自己對此的理解是,問法首先本身對法要有一定的理解和深度,問的時候要有方法,有層次和有邏輯,要有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正思維。比如:
為什么要斷苦?→苦有什么過患?→斷苦后有什么利益?→斷苦的方法
②問法者的思維:
確實不懂/心中已有答案/放下知見
6.舍利佛和摩訶拘希羅的啟示
在此經中,兩位尊者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問法與說法,還通過他們互相尊敬、互相贊嘆的身形展現,告訴了給我們同修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是我們需要認真學習的。
清微 20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