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功的定義和標準,見仁見智。
心懷期望,制定計劃,付諸努力,實現目標,我認為這就是成功,無論這目標是什么,大或小。
反過來,如果一個人沒能達成自己的目標,那就是失敗。
按照這樣的解釋,在即將結束的9月30天挑戰中,我失敗了。
我的目標是——“嘗試30天不看電影和電視(綜藝和連續?。?,結果沒能做到。
1. 下決心沒用,實事求是的理性分析才可靠
痛下決心和拒絕失敗是脆弱的完美主義者最容易落入的陷阱。
聽到某個成功人士的經驗或奮斗故事,心頭一熱,“和他們相比,我真是太安逸太懶惰了”,于是痛下決心:“從明天起,我要如何如何……”
決心一下,整個人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亢奮,仿佛自己已經脫胎換骨,從前跌倒的障礙和逃避的困難都不在話下,從明天開始,每一天都能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無論遇到什么特殊情況都決不放棄,決不后退,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
現實卻是——
第一天,斗志昂揚。
第二天,還算不錯。
第三天,勉強完成。
第四天,好累呀,狀態不好,做了也是白做,等明天狀態好一點再繼續吧。
第五天,唉,昨天沒有完成任務,每天堅持的行動就這樣中斷了,好沮喪。
第六天,連續兩天沒完成任務,厭惡言行不一的自己,這樣的狀態不是我想要的,下次吧,下次一定每天堅持,百分之百完成計劃。
第七天,默默地結束,默默地期待下一次改變的契機和完美的行動計劃。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我有過!我曾經也是一個脆弱的完美主義者:既然早起,就要每天5:30準時起;既然寫日記,就要每天寫;……一旦計劃受到影響,無論是外界的因素還是自身的原因,就會很焦躁很沮喪。
對自己過分苛責,會使狀態過于緊繃,心靈缺乏彈性,從而影響行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我在制定9月的30天挑戰計劃時,之所以選擇“嘗試30天不看影視節目”,也是因為一位優秀的女性在分享成長經驗時提到——“三年多沒有看連續劇了”。
我深知影視節目對自己意味著什么,也很清楚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我還是下決心試試。
在此之前,我每天都要看至少30分鐘的影視節目,工作日通常是吃飯的時候看一集美食日劇,周六日通常是兩到三部電影。
尤其是周六日的電影,是小學三年級就養成的習慣,可謂根深蒂固。那時候,家里可以收到香港的電視臺,本港臺、翡翠臺、明珠臺,一到周六日晚上就連播兩部電影,黃金時代的港產片,英文原聲的好萊塢大片,有時也看中央六臺的譯制片和老電影。
剛進大學那會兒,沒有電腦,每個周末都泡在老圖書館或計算機房看電影。后來有了個人電腦,幾乎把所有看過的電影全部復習了幾遍,然后開始追美劇、英劇和日韓劇。
對我而言,觀看影視節目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放松和娛樂活動。
這項活動是否占用了過多的時間,影響了我的學習和成長呢?是的。
是否應該把它全盤否定,徹底從生活中去除呢?并不是!
挑戰的第三天,我就有點忍不住了,因為那一天恰好是周六。當時特別想看一集日劇《俠飯》,吃飯的時候來一集,又開胃又暖心,單是想想都覺得興奮和激動??墒?,為了挑戰,我忍了。
第四天,周日,還好工作安排得很滿,上午學習和做家務,下午外出打羽毛球,晚上挑戰營小結和書籍共讀。吃飯的時候和貓貓一起聽《曉松奇談》,無論聲音還是內容都覺得反感,完全是不能看影視節目引起的情緒在作怪。
到了第五天,徹底繳械投降,肆無忌憚地看了三小時電影和綜藝節目。
挑戰失敗,直接原因是自己抵抗不了內心的欲望,放棄了,投降了;根本原因是計劃本身不切實際,完全是頭腦一熱決定的。
如果在制定目標和計劃前,我能靜下心來理性地思考,針對自己的情況實事求是地分析,我想,它應該調整為:
目標:減少觀看影視節目的時間。
計劃:工作日和周日盡量不看,如果要看,不超過30分鐘(一集美食日?。?;周五和周六,每天只看一部電影或一個綜藝節目,不超過兩個小時,盡量安排外出活動作為替代。
這正是我在10月的30天挑戰計劃中,對原有挑戰計劃的調整和繼續。
2. 如實的記錄讓我看清自己
30天挑戰營有一個規矩,每天打卡。
和常見的完成打卡不同,我的要求是記錄打卡:記錄事實(做了什么)、評價(情況如何)和感想(收獲、疑問)三個部分。
無論當天是否完成計劃,只要有記錄,就視為打卡成功。
如果沒有記錄,即使當天完成了計劃,也視為缺卡。
遇到特殊情況或狀態不好,實在有困難,允許缺卡,但中斷不能超過一天,并且第二天要及時補充對于前一天的說明。
為什么這樣要求呢?
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憑感覺、憑記憶,而感覺和記憶是很容易出錯的,一點也不可靠。不信?請回憶,昨天做了什么,前天做了什么,上周做了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相比每天必須完成任務的硬性要求,每天如實記錄實行起來的阻力要小一些,效果也會更好,因為如實記錄這個行為本身能夠幫助我們進行反思、總結和提升。
沒有記錄,你可以很容易放過自己。沒完成任務,默默地放棄,絕口不提,就好像這件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不去想,不去看,就這么過去了。
而記錄,讓你不得不面對自己,沒完成任務,原因是什么,明天怎么做,下次遇到類似問題如何解決。
沒有記錄,你會誤以為成功很容易。完成了任務,很開心,很自豪,記憶的篩選讓你記住那些順利、圓滿的時刻,遺忘那些搖擺不定、想要放棄的關口。
而記錄,讓你靜下心來認真分析,能夠完成任務,除了自身的努力,還有什么有利的條件和重要的方法。
9月的30天挑戰,我失敗了,但我遵照自己制定的打卡原則,如實地記錄了整個過程。在記錄中,我調整了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在回顧中,我認清了影視節目對我的意義和重要性。
觀看影視節目,尤其是周末觀看電影,對我來說,娛樂是其次的,首先是心靈的撫慰和情感的需要。
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待人接物、學習工作,都有一套自己的行為準則。這一套準則的內核源自父母的言傳身教,外核是學校老師的教誨。
然而,在求學過程中,我漸漸發現,老師們要求的自己未必能做到,同學們認可的未必愿意去做,現實生活中,言行不一是常有的事情。為此,我時常感到孤獨和悲傷。
從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高中,再到本科、研究生,尤其是做輔導員的四年,電影是我最好的排解方式,尤其是那種結局幸福、充滿希望的故事,總能給我以撫慰,讓我好好睡一覺,再去迎接新的一天。尤其是當我在人際關系中遇到挫折或受到傷害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躲到電影里。
可是,現在的我已經成熟了許多,我更能夠接受生活的多樣性,更能夠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言行,而且,通過理性地思考和分析,不讓自己受傷,或是受了傷但能夠較快地走出來。
只是,往電影里躲的習慣還在,那是長期形成的條件反射。意識到這一點,我明白,我要把注意力放在養成新習慣上,比如,記錄和寫作,用新的習慣取代舊的習慣。
此外,周末看電影是兒時的我和父母過周末的一項娛樂活動。一個人在異鄉求學和工作,周末也不能夠和父母相聚,通過看電影,讓我感覺情感上與父母聯結在一起,讓我覺得“這樣的周末才是完整的、有意義的”。
意識到這一點,我發現,只要調整一下思路,只要承認自己對父母的思念之情,就能大大緩解周末必須看電影的渴望。
英國社會改革家斯麥爾斯曾說,“如果生活只有晴空日麗而沒有陰雨籠罩,只有幸福而沒有悲哀,只有歡樂而沒有痛苦,那么,這樣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p>
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絕失敗。
在即將結束的9月30天挑戰中,我失敗了。
但是,和成功相比,我收獲了更多。
理性分析,如實記錄。
讓我們每天進步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