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 ??音樂里的故事16
? ? ?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是由席慕蓉作詞,烏蘭托嘎作曲,德德瑪演唱的歌曲,于2000年初在內蒙古春節晚會首次演唱,收錄于德德瑪2001年12月1日發行的專輯《牧人》中。
德德瑪版《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541147A2?share_source=copy_web
一、詞作者席慕蓉
? ? ? ?席慕蓉,全名穆倫·席連勃。1943年10月15日生,蒙古族,原籍內蒙古察哈爾部。在抗戰烽火中,席慕蓉出生于重慶,幼年時隨父母輾轉于南京、上海、香港,1950年代定居臺灣。她是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
? ? ? ?1963年,席慕蓉從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1966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完成進修,獲得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等多項獎項。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50余種,《七里香》、《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等詩篇膾炙人口,成為經典。席慕蓉的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 ? ? ? 席慕蓉的父母都是蒙古族人,但46歲以前的席慕蓉從未見過自己的家鄉,父母口中的大草原對她來說,是一個模糊而又向往的影子。1989年,席慕蓉首度飛赴內蒙古草原,讓她心中藏了多年的鄉愁一下子迸發出來,于是創作了詩《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 ? ? ?1999年,內蒙古電視臺籌辦2000年春節聯歡晚會,想請德德瑪參加。她本來大病初愈,身體還沒完全恢復,但不好推卸。唱什么好呢?她想寫一首新歌,以此表達心中的感情。由誰來寫?她想到了席慕蓉。這之前,她親眼見到席慕蓉跪在草地上,雙手捧著熱土,淚落如雨。她也跟著落淚。
? ? ? ?那是1998年10月末的一個晚上,德德瑪在內蒙古衛視的《草原往事》節目中看到了席慕蓉第一次踏上草原尋根的場景。德德瑪被席慕蓉的故事所感動,有了認識席慕蓉的想法。第二天上午,蒙古族作曲家烏蘭托嘎來家里串門,德德瑪就迫不及待地向其提到了有關席慕蓉的電視節目,表示想認識席慕蓉一下。沒想到,烏蘭托嘎認識席慕蓉,并表示席慕蓉就在北京。次日上午10點,烏蘭托嘎將席慕蓉領進了德德瑪的家門。在交談中,德德瑪提及了《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認為這應該是一首歌的名字,于是請求席慕蓉把《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寫成歌詞,并讓烏蘭托嘎作曲。
? ? ? ?一周后,寫好歌詞的席慕蓉從上海將歌詞傳真給了德德瑪。收到歌詞后,德德瑪非常感動,但認為個別的地方有點亂,不適合歌唱,讓席慕蓉再改一改。兩個月后,在臺灣的席慕蓉再次給德德瑪打去了電話,表示修改完成,如果哪里不合適,可以再改。
? ? ? ?歌詞第三句“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中的“描摹”二字讓人感受到,此句出自畫家之筆。
二、曲作者烏蘭托嘎
? ? ? ?烏蘭托嘎,蒙古族音樂家,國家一級作曲家。1958年4月1日出生于海拉爾,受家庭文化環境熏陶,8歲時,他就譜出自己第一首曲子。1978年考入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系學習作曲和指揮,后到中央音樂學院深造。1984年創作第一部交響曲《騎士》,開始受到業內同行和前輩關注。
? ? ? ?1988年為蒙語歌曲集《蒙蒙細雨》作曲成名。代表作有《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草原在哪里》、《天邊》、《呼倫貝爾大草原》等。
? ? ? ?席慕蓉改過的歌詞讓德德瑪很滿意,當天就把烏蘭托嘎叫到家里,讓他一定要好好寫曲子。德德瑪讓烏蘭托嘎注意,這個曲子不是寫烏蘭托嘎,也不是寫德德瑪,而是寫盼了幾十年終于撲到草原懷抱的席慕蓉。因此,不能完全寫成蒙古民歌的傳統風格,否則那就不是席慕蓉了,既要有蒙古民歌的味道,又有創作的味道,還有流行歌曲的味道,這樣才符合席慕蓉的身份。面對著歌詞,烏蘭托嘎熱血沸騰,他把自己封閉在工作室里,對著歌詞一邊放聲歌唱,一邊創作簡譜。當烏蘭托嘎帶著譜好的歌來到德德瑪家,并和著鋼琴唱給她的時候,德德瑪仔細地聆聽著。盡管烏蘭托嘎的嗓音并不完美,但她聽得出,這曲調,真的好像就發自席慕蓉的心底。
三、演唱者德德瑪
? ? ? ?德德瑪,中國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1947年出生在內蒙古額濟納旗。1978年,德德瑪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受到歌唱界的極大關注。1982年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擔任獨唱演員。1986年在"全國聽眾喜愛的歌唱演員"大賽中獲得美聲唱法"濠江杯"獎, 1988年在北京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 1989年曾在"全國十大女歌唱家"大賽中榮獲第一名,1991年隨少數民族藝術團赴蒙古國演出,榮獲蒙古國國家文化藝術最高獎。
? ? ? ?這一次,德德瑪努力地坐在鋼琴前,一遍又一遍地熟悉歌曲,為下一步灌制錄音做好"小樣"。為了先拿出這種風格的最佳的"小樣",德德瑪反復地歌唱個不停。然而,由于中風造成的偏癱,她的右手手指根本就不受大腦支配,她只好用左手伴奏,而這種左手承擔右手功能的伴奏,又往往出錯。因此,在確定演唱風格的時候,總是難以準確把握;一首歌唱下來,中途總是有碰錯琴鍵的不諧和音。可是,病中的德德瑪依然堅強地面對著這些困難。每當錯音引發煩躁的時候,她就想一想寬厚如父親的草原,想一想那像母親一樣溫柔的河流,心中也就漸漸平息下來,再來下一遍。
? ? ? ?20多天后,德德瑪用她頑強的意志克服了諸多的困難,終于較為滿意地完成鋼琴伴奏的"小樣"錄音。然后,她讓兒子的一位樂隊編曲高手為這首歌設計配器編曲,以錄制伴奏帶。一個月后,該曲的伴奏帶出爐。德德瑪找到了她所要的感覺。接下來就開始進入錄音棚用歌聲和伴奏帶完成音樂母帶的灌制。幾天后,德德瑪再次鼓起勇氣走進了錄音棚,可此時她明顯感到,由于右半面身體活動受限,右面的聲帶竟也不在狀態之中。
? ? ? ?一周后,德德瑪第三次走進了錄音棚。可當唱歌的時候,右手就因痙攣也抬起壓近胸部,這樣歌唱無法完成。她讓丈夫強行把右臂背到身后,這樣右臂終于不再“搗亂”,可是,她的心境卻亂作一團,急得她眼淚都要流了下來。她趕緊提示自己,“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她的眼前,又是一片如父親一樣寬容慈祥、永遠讓她感受到力量的大草原,一股暖流霎時涌遍全身,她的心中再次升騰起自信。德德瑪一氣呵成,在最佳的狀態中完成了歌曲母帶的灌制。于是,就有了
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
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
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
……
四、席慕蓉的鄉愁
? ? ? ?1989年,46歲的席慕蓉首度飛赴內蒙古草原,讓幾十年的等待變成了現實。此后的20年間,身居臺灣的席慕蓉以每年一到四次的頻率回到家鄉,足跡踏遍內蒙古草原。
這是一個德德瑪和席慕蓉同場的訪談節目,10分鐘多一點。情至之處,感人淚下:chur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b411g77G?p=2&share_source=copy_web
五、其他演唱版本
1.內蒙古少年合唱團
? ? ? ?幾年前冬天的一個下午,學院開會時,同學LX在群里發了一個鏈接,是內蒙古少年合唱團版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翩翩少年,天籟之音,美不勝收。于是戴著耳機,循環播放。領導講了啥,完全沒聽見。
? ? ? ?這是內蒙古歷史上第一個少年合唱團,80多位成員均為草原農牧民的孩子,他們具有極高的藝術天賦和學習能力,不僅能演唱蒙古族現代、傳統合唱作品及中外合唱作品,還擅長演奏馬頭琴、鋼琴、小提琴、三弦、雅托克等樂器。
? ? ? ?內蒙古少年合唱團曾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各種大型音樂節。2012年7月,應邀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成功地舉辦了名為“小草與星空”專場音樂會。9月代表中國內蒙古,赴蒙古國參加“內蒙古文化周”,在烏蘭巴托文化藝術中心劇場舉辦了兩場名為“天籟童音”專場音樂會,獲得巨大成功。
內蒙古少年合唱團版《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https://v.qq.com/x/page/c0816yf48bq.html
2.A-minor組合
? ? ? ? A-minor組合成立于2015年,是一支阿卡貝拉合唱團。該合唱團由5-6名青年歌手組成,他們經常活躍在國內外的舞臺上,獲得了許多觀眾的熱愛。他們擁有醇厚的低音、明亮的高音、美妙的和聲和極佳的演唱技巧。他們用無伴奏的合唱形式,歌唱家鄉的一草一木,壯美的蒙古高原,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世代流淌的母親河。歌聲響起,人醉其中。
A-minor組合版《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i4y1575u?share_source=copy_web
六、附注:
1.阿卡貝拉(意大利:Acappella )即無伴奏合唱,其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紀的教會音樂,當時的教會音樂只以人聲清唱,并不應用樂器。
最具代表性的阿卡貝拉曲種,是格列高利圣詠(Gregorian Chants)。多聲部的阿卡貝拉音樂約于公元10世紀出現。
2.余光中《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1972年1月21日
3.于右任《望大陸》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
只有痛哭
天蒼蒼
野茫茫
山之上
國有殤
196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