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可以有機會拍一部紀錄片,敘述我在本城所認識的不同階層女性的共同之處,我堅信,這部片子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在鏡頭的頻繁切換下每個人以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語調說著同一句話——“我們不太做飯”。
她們中包括德高望重的院長夫人,年近七十依舊每周工作三天,她待人極為熱情,一直說我們下次再來本城可以住在她家,然后補充了一句:“我們就是不太做飯”;也包括在博物館里認識的藝術家,相談甚歡之余邀請我們第二天去她家看畫,避開飯點約的是下午一點半,她說:“我們不太做飯,但會準備很好的葡萄酒。”
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人群就更不用說了。我認識的一個小女孩告訴我她媽媽很少做飯,全家長期吃快餐——話說在美國麥當勞實在是太便宜,每人只需一美元就能填飽肚子。她家只有父親一人工作,三個孩子中有一個嚴重殘疾,媽媽是美菲混血,當她想念亞洲味道時,就跑到廚房直接喝一口醬油。
我的鄰居老太太一個人住。有一次我很好奇地問她通常晚飯都吃啥。她露出頗為困惑的表情,非常認真地想了一下,結論是:“我其實不怎么吃晚飯。”那午飯又吃啥呢?也就是簡單的貝果面包什么的。事實上她對我也同樣好奇:“你每天都花那么多時間在廚房里,究竟都在煮啥啊?”
即便是有孩子的中產家庭也好不到哪兒去,他們的一日三餐粗糙得簡直讓人咋舌。在我們小區,關系比較好的小女孩們周末或節假日常會約好去其中一個人家里玩并且住一個晚上,也就是他們所說的“Sleep Over”。上周末我女兒在別人家Sleep Over的情形是這樣的:周五晚上,同學的媽媽開車帶她們去吃漢堡薯條,周六的早餐是一人一碗冰牛奶泡脆麥片,然后就一起出門看球賽了。約好下午三點在學校舉辦的嘉年華活動現場把孩子交接給我,見面時她們仨還沒來得及吃午飯,于是在校門口隨便買了兩塊椒鹽脆餅。
總之,對于大部分美國人來說,吃真的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怎么簡單就怎么來,仿佛對于他們來說吃飯的目的就是為了能活下去。美不美味并沒有太大關系,反正他們的味蕾確實不太發達。至于是否健康,就更不是重要的考慮指標。我女兒有個同班同學從來不吃任何蔬菜,比薩餅中有西紅柿碎粒都會被她摳出來。
我的朋友C的男友是意大利裔,大家都覺得C真是有福氣啊,因為她男友居然會做蔬菜牛肉湯。有一次C還特意裝了一大碗帶到學校給我品嘗,話說這碗精心制作的濃湯是我這一年來吃過的最美味也最健康的美國家庭出品。不過在人民群眾都吃得很潦草的大背景下,意大利裔男人也比以前懶了很多——C說他們兩人單獨在一起的時候,晚飯通常也就是在家門口的酒吧里邊喝啤酒邊吃魯本三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