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鍵字
27號的北京目標線下課程太高能!一邊整理筆記,一邊捋順思路。課上老大給出的最重要的三個關鍵字是前提假設、價值和目標。
我自己先來構建一下。前提建設我能想到的之前上中醫課上,臺灣老師說中醫也要有“科學的思維”,教瑪雅歷的紅月老師前幾天分享的時候也說,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科學家,科學的思維是什么?提出假設、實驗然后驗證假設。
另外,前提假設對應每一個人,就是自己信念的根本邏輯前提。因為我認為。。。會產生什么后果,因為我認為。。。是正確的。這個認為也是前提假設。舉例子,有些人問過欣頻老師:我是個窮學生,我要怎么去旅行?這個提問的人的前提假設是:旅游要很多的錢才能可以。這也是他的想法,他的認知,他的信念。
第二個,價值。
馬克思說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句話從初中政治課開始學習到現在,仍然無法理解其意思。
然后想到的是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也符合馬克思所說的價值規律。
第三個,目標。
當年研究管理學時被愿景、戰略、目標、目的這幾個詞折磨的要死。目標是你要去哪里,我要什么。
自己前些年為了考研,研究過管理學、教育學和心理學,這些學科的第一章都會提到這門學科的研究方法。都沒有白白忙活啊,特別感謝我6前怎么就喜歡研究管理學呢,那時候還下載<經理人月刊><快樂工作人>這樣的雜志看。
2道術器用
我們再來梳理永澄老師的理論,用他的道術器用掌握精通四層次法梳理。老大講課的時候的思路由問題出發的,由目標不達成,執行不下去這個問題來引出“制定目標”的底層邏輯。我的梳理是從目標管理的流程走起,即先說目標制定,再說目標執行。
目標制定
①道
制定目標一定有前提假設
所有你的前提假設和價值無關的話,都是扯的
價值下是價值觀
價值觀:你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3-5年戰略),你的價值是高價值嗎?
②方法工具:Port模型+Grow模型組合
目標制定需要考慮兩件事情:前提假設+價值。話術,提問自己兩個問題:
- 我的這個目標(年月日)和價值的關系是什么?你定的月度目標和什么價值綁定在一起?
- 我什么前提假設支撐我認為這個是有價值的事情?
前提假設可以用Port模型+Grow模型組合分析。
模型具體的意思可以去永澄老師公眾號輸入關鍵字獲取(本文底部有二維碼)。
- O1:你要去哪里
- P:你為什么要去
- R:你在哪里(定位)
- O2:你怎么去(戰略思維)
路徑上最重要,O2絕大數都不思考(有沒有戰略思維,體現在O2上)
舉例子。現場有個伙伴,說自己的目標是一周做120個俯臥撐,為什么不是121個呢?為什么做呢?他的假設是做俯臥撐可以有益健康的。
假設對不對呢?可以找導師問,或者自己試錯,試錯成本高。
目標執行
目標粗線問題了怎么辦?不能達成怎么辦?不能達成寶寶心情不好,有挫敗感了。。。開始焦慮拖延了。。。
①道
情緒是發現問題的鑰匙。
問題是成長的基石。
目標不是用來達成的,是指引的。
執行的目的是調整前提假設,重點在反思,目標沒有達成反而要開心啊。
②方法工具:情緒管理+PKS模型
- P: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行為,好,說明有問題了
- K:為什么會有問題呢?為什么會有偏差?為什么我的期待和現實之間有差距呢?(發現沒,又回到制定的問題上了)
- 我原先目標的前提假設是什么?你是基于什么樣的前提假設認為自己的目標一定能實現的?
- 我的前提假設和價值有關系嗎?
- S:調整假設,止損,換方向
就像我們醫館大夫看病一樣,我們是經方,是人體系統看病法。醫生會根據癥狀找到病機,根據病機來給方子。所以有很多時候患者會有疑問我感冒吃小柴胡湯,我媽媽感冒大夫給開的又是桂枝湯。因為底層病機不一樣,當然解決辦法就不一樣了,雖然癥狀上看起來好像查不了多少。
醫生自己分析出的病機是假設,吃了沒有效果,調整假設,換方子。看對了是系統上整體是對的,對了,可能反而是有問題的,對了也不能證明思路是有效果的。
3我是誰
梳理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因為老師說他的價值觀底層邏輯變了,因為“前提假設”這個詞,他把他所有思維模型都關聯到一起了。一個模型套一個模型,高能高能!
還有一個最大的感受是試錯為了什么?試錯是為了去探索自己的價值觀,找到自己的方向感。為什么要去性格測試?為什么要霍蘭德?為什么要MBTI?為什么要瑪雅歷?
這些工具是讓你自己知道你是誰,你的價值觀是怎么樣的,了解自己的方向,你要成為誰。另外老大強調了一個事情:
探索前提是找導師,核心問題是知道你在哪里,以及這個階段策略是什么。
4.反思
這三個關鍵詞之間是什么關系呢?目標管理分為幾個步驟:目標的制定、分解、執行、調整、達成。目標的制定過程要讓目標具有價值屬性,表面上看我的目標,底層是思考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的和價值有關聯嗎?
前提假設:A→B(假設A引起B),例如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老師的講課水平正相關。(老師講課水平→學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再回到制定目標,制定目標要考慮什么?B是否有價值,我制定的目標背后的前提假設是什么?
例如,我制定了每年200本書的目標,這個目標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制定這個目標呢?有什么樣的價值呢?我可能說價值是,我看書能帶給我幸福感,我開心快樂,心流。然后你看出我的前提假設是什么嗎?我的假設是看書能帶給我幸福感,看書與幸福感征正相關!
總之,目標制定的時候思考兩點:我的目標有沒有價值?我定這個目標的前提假設是什么?
自己一邊寫一邊梳理自己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發現了一個自己知識管理上問題,我的知識是散落的,碎片化的,沒有形成知識樹。
恰巧今天早上秋葉大叔分享他的分答,大叔是如何快速接觸新領域的呢?他的思維模式是什么?大叔在他的書中也提到過。首先第一步驟,建立知識地圖,先寫遇到的問題,自己先形成一個多層級的框架,就然后找到領域內的最好的書籍和課,把框架套到自己的框架里面理解消化,第二步把核心關鍵問題用關鍵詞各個擊破,不懂的請教牛逼的人。
秋葉大叔用的方法也是基于心理表征的學習方法啊。
下一步任務:
- 教育研究方法復習
- 留白的關鍵字
- 找個導師,這是重點
- 我的價值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