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1字,建議閱讀4分鐘。你可以收獲的知識要點如下:
- 人厭惡不確定的東西,而未來往往是不確定的。因此活在當下、及時享樂是人的天性;
- 不確定性由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組成,我們能調整的只有主觀因素。
在《日課024 | “速成班”的學生是“偽努力者”》中(點擊標題可查看相應內容)我們談到:
- 努力的根源,是耐心。耐心的本質是相信時間的力量。
時間的力量有多大呢?舉個炒股的例子。中國的股市大家都不喜歡,因為覺得總是不漲。但是,如果你在1990年中國人剛開始玩股票時買了10000元的股指基金,從此不進行任何操作,任其隨時間自然起起伏伏。27年后,當時的10000元錢,今天會變成30萬元,年均回報超過13%,加上股息大約有14%-15%,不僅遠遠高于美國股市,也比中國房價上漲的平均幅度要高。</br>
但實際上,很多從那個時間就開始折騰的老股民們,年均回報能達到3%的都寥寥無幾。因為他們十分相信自己的操作技巧、小道消息、獨家工具,總是這個時候買了,那個時候賣了。在股市這個零和博弈的游戲里,他們中大部分人最后的結果都是賠錢。</br>
很多時候,與其相信自己,不如相信時間。相信時間,便要忍得住寂寞,不計較一時得失。相信現在的付出在未來定會取得收獲。</br>
“忍住寂寞、持續付出”,意味著此時此刻無法享受。有耐心的人相信,現在的付出在時間的作用下,會獲得更大的享受。</br>
每個人都知道,能夠從長遠打算和推遲享樂,是通往長久幸福生活的保障。但是為什么有些人做不到呢?
1.未來是不確定的
這是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誰都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么。</br>
你說今天咱們不吃這斤大米,把它種下去,明年可以收獲1000斤大米。但明年指不定會發生什么事情,很有可能,明年一斤大米也沒長出來,連被當做種子的這一斤大米都沒吃到。</br>
未來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有兩部分組成,一種是主觀因素,另一種是客觀因素。</br>
2.主觀因素
每個人都喜歡確定的東西,對未知則有種天生的厭惡。當面對無法完全掌控的局勢時,就會從心底生出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是如此的讓人難受,以至于所有人都想躲著它走。躲避它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接觸未知的事情,拒絕未來,活在當下,及時行樂。</br>
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這種及時行樂的生活方式非常符合人性。</br>
只不過,不同人對“即時行樂”的渴望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能控制住這種渴望,他們就會更容易相信未來,更容易擁抱未知。因此,他們感知到的未來的不確定性就越弱。也就是說,在不同人眼里,同一件事情的不確定性是不同的,這便是主觀因素帶來的影響。</br>
大概很多人都聽說過"斯坦福棉花糖實驗。實驗者給小孩一個棉花糖,說我現在要出去一下,如果你能等到我回來再吃這個棉花糖,我就會再給你一個。所有小孩都喜歡棉花糖。有的小孩能克服暫時的欲望等一會兒得到更多,有的小孩忍不住就把棉花糖吃了。結果過上多少年再看,那些當初忍住沒吃棉花糖的小孩,不論學習成績還是生活質量都比那些忍不住的小孩要好很多。</br>
針對這個現象有不同的解釋。其中有一種解釋,就是想象力。科學家說,這些孩子的想象力不一樣。那些想象力強的孩子,對“多得到一個棉花糖”這個場景,會想象的更美好,會帶來更多的快樂,這種快樂遠遠超過“只吃一個棉花糖”的快樂感。因此,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們能夠把需要長時間堅持才能得到的獎賞看得很大、很重、很具體、很明確。</br>
不論真正的原因是基因還是想象力,都會起到“降低未來不確定性”的效果。</br>
除了對“及時行樂”的渴望外,年齡也是影響“不確定性”的因素之一。同一個人的80歲和20歲相比,80歲時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就比較強,20歲時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就比較弱。這是因為年輕人身體好,患病風險小,更相信自己能“活到”更久遠的未來。</br>
3.客觀因素
環境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客觀因素。兵荒馬亂的年代大家覺得未來不明確,看不到未來。因此“古董”這種隨時間增長價格升高的商品便鮮有人會收藏;“黃金”這種隨時可用的物品便成了硬通貨。而那些生活在和平環境里的人,他們看未來就看得比較遠,會更喜歡收藏“古董”這類商品。“盛世古董,亂世黃金”正是因此而生。</br>
二戰時期中國的飛行員都很花心,胡亂搞女人。這就是因為當時飛行員的死亡率非常高,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會不會到來。所以,抓緊時間傳播基因便超越了結婚生子,成了更重要的訴求。</br>
除了大環境,家庭環境也十分重要。</br>
比如一個人決定盡早結婚,還是晚幾年再結婚,跟家庭環境關聯很大。</br>
在美國,穩定的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孩子,青春期來的晚,結婚生子也晚,壽命更長。而如果家庭環境不好,家里經常有人來了又走,比如媽媽經常給他換"后爸"的話,這種家庭出生的女孩青春期就來得早,會很早生育。</br>
為了驗證環境因素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后來有人重新做了一遍"斯坦福棉花糖實驗。這一次實驗人員還是跟孩子說如果你不吃等我回來就再給你一塊糖一一而不同的是,這次有的分組里實驗人員回來說哎呀對不起,我搞錯了,沒有第二塊糖了。經歷了這種失望的孩子,再給他做一遍棉花糖實驗,通常三分鐘就不等了。</br>
換句話說,孩子對于未來是否充滿信心,自己的主觀因素只是一方面,環境因素起到的作用會更大。</br>
未來是不確定的,這是世界的現實。正像一句話所說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br>
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不確定性中的“客觀部分”,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主觀意識”,選擇相信未來,推遲享樂。</br>
我永遠相信一句話:最重要的東西,只有在時間的維度上才能發揮它的價值。
4.知識總結
今天的知識要點如下:
- 人厭惡不確定的東西,而未來往往是不確定的。因此活在當下、及時享樂是人的天性;
- 不確定性由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組成,我們能調整的只有主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