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但要避免用自以為是的“正確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為孩子好,愛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今早重復了昨天的游戲,涂涂自己穿的馬甲、外套、褲子和襪子,待全部弄好,快八點鐘了。再刷牙洗臉、如廁、吃早飯,涂涂是極有可能遲到的,心想,又要催她了。
考慮到這兩天孩子對幼兒園的懼怕(因為一個小朋友經常打她),唯恐再增加她對幼兒園的反感,我決定不提醒不催促。
雖然嘴上不提,但我內心是十分焦急,生怕孩子會遲到。但轉念一想,即便孩子遲到了,又能怎樣呢?好像也不會怎樣。
是的,幼兒園遲到,老師不指責不批評,所以孩子不能夠體會遲到的自然后果,這也許便是孩子不重視遲到的原因。既然孩子覺得遲到是可以接受的,我作為媽媽又何必“皇上不急太監急”呢?這分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啊!
規則不是被訓練要求出來的,而是在感受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若是她哪天覺得遲到不好的話,她自然會極力避免的。而如果我一直強加“遲到不好”的觀念給她,她極可能覺得反感并與我陷入權力之爭,反其道而行,那才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想到這,我便釋然了,就坐在那里,等她吃好,途中我看著掛鐘,還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寶貝,快遲到咯,已經遲到了。若是時光可以倒流,我希望僅有的這一句提醒也不要有。
我們八點半準備出門,顯然,孩子并沒有因為我的不催促而變得更慢。我便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觀點,并暗自慶幸:幸好我今天能有此改變,如是領悟,這是我們母女兩人的福音。
孩子在換好鞋子后,又將鞋架擺弄了一番,我一反往常,沒有催她,只是靜靜地等她并回應她。只有孩子感覺好了,才會做的更好,看的出來,孩子很滿足,我們一路隨手記哼著歌去的幼兒園。
反觀過去,眼看快要遲到,我定會不斷地催促,甚至抱怨,同時自己會變的焦慮;而孩子,也會受我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她一天的不如意。
我們遲到了,事實也證明,遲到真的不會怎樣(并非鼓勵遲到)!但比起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我還是寧可選擇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