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這件事情是自己曾經想都不敢想的,記得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們開設了就業創業指導的課程,那個時候課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就業,一部分是創業。就業會提供很多實習招聘的機會,老師會傳授一些職場所需要的技能,而創業的部分內容明顯少了很多,印象中好像只是分享了幾個大學生創業的案例。現在回想那個時候,對創業的理解實在太狹隘了,所以從沒有意識到自己以后有一絲走創業道路的可能。
進入職場的這幾年,再加上國家大環境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鼓勵,反倒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也開始翻閱很多創業類的書籍。很多時候創業及創業者本身帶給我們的并不只是單單的一個企業,它不是一個實體,他背后夾雜著太多艱辛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才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也只有經歷過這些的創業者才能夠有更深的領悟吧。
這本書并不是關于一個企業和一個創業者的故事,他是一個捷徑,它集合了不同創業者不同的創業道路,他們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星,也有和我們一樣普通的創業人,更有大學畢業之后就開始追尋自己夢想的大學生創業者。
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的精彩和獨特之處,但我最喜歡的故事來源于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他指出的核心是作為創業者來說自身很重要,但環境更重要,我們只有了解自己正處在一個怎樣的商業環境,才能知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能夠做什么。
和五年前相比甚至更早,十年前相比,當下的中國環境顯然更鼓勵創業,也為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公平性平等的關系在當下中國環境中卻成為了純潔最寶貴的資源,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平等,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平衡無限放大了創業的艱難性,你并不一定要是富二代,并不一定要很有錢,哪怕只是一個平凡人,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只要你做得好就能夠成功。
我很喜歡潘石屹對當下創業需要具備條件的分析,其一便是創業者一定要有分享和服務的意識,要能夠通過自己的創業直接或間接地為他人為社會提供服務,而不能局限在個體或為少數人服務上。第二是要深刻理解和運用互聯網,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少社會資源浪費。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互聯網在當今社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如果你的創業模式想脫離互聯網,那應該是不可能的。三是創業模式的創新,也正是由于網絡技術的出現,如果沒有廣闊的視野投放到人類更廣闊的生活需求中去,那何來創新?四是創業者需要面對復雜的局面和快速的變化,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同時還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曾經中國是一個更講究關系的時代,當然現在我們不能夠否認關系的重要性,但它已經不是舉足輕重的,因為才能和智慧才是當下最寶貴的財富。
也正是這兩年閱讀了一些關于創業類的書籍,了解了一些創業者的經歷,我才深深感受到創業者其實并不是我所理解的生意人,他們的產能凌駕于金錢之上,相反,他們有這比這更高的理想。他們的目標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就像潘石屹所說,價值有時候是很虛的,好的服務和好的產品才是創業者真正應該帶給社會的。
現在的我與大學那會兒相比,可能不再會否定自己未來創業的可能性,看得越多,讀得越多,才越發覺得創業其實也是自我探索自我學習的過程。如果能用創業的形式實現自己小小的理想,并在過程當中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豈不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