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作業論文,轉載注明出處
摘要:弗雷格的邏輯主義帶來邏輯學學科的獨立,本文通過分析以范丙申為代表的現代邏輯學家,展示心理主義的旗幟下邏輯學發展開拓視野中的后心理主義。后心理主義是對傳統心理主義主義的揚棄與深化回歸,動態研究興起,直覺主義邏輯體系的建立是這種回歸的直接體現。
關鍵詞:直覺主義 后心理主義 邏輯主義
在當下,邏輯學正經歷一場“后心理主義”的洗禮,早先由弗雷格提出的邏輯主義拒斥心理因素對于邏輯學的“干擾”的歷史漸漸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認知科學學科群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心理主義的回歸。所謂“后心理主義”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教授范丙申(Johan van Benthem)提出的一個概念,意指當下認知轉向背景下邏輯學對于動態觀念研究興起,更加注重事實,與事實更加接近,甚至嘗試描述推理的準確心理過程與人工智能發展,與心理學形成學科良好交叉的一種學科發展趨勢。而這其中,直覺主義邏輯觀被認為是心理主義回歸的典型表現。
一.邏輯主義與心理主義之爭
弗雷格在《算術基礎》的序言中寫道:“始終要把心理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嚴格區別開來?!彼J為語言的涵義就是命題的涵義,語言所交流表達的東西是客觀的,認為心理這種主觀、虛無的東西和邏輯無關,認為邏輯不追究主體實際怎么思考,而追究客觀的命題關系與思維秩序。在此基礎之上,弗雷格建立了數理邏輯的基礎——形式化系統,同時弗雷格堅信數學是建立在邏輯基礎之上的,所有數學知識可以公理化,并孜孜尋求一套公理系統可以囊括所有已知數學公式,他堅信數學可以化歸為邏輯,所以被稱為邏輯主義。其后胡塞爾也表示支持邏輯主義,反對心理主義,因為心理學是主觀經驗科學,而邏輯學是客觀規律科學,心理主義導致邏輯學的相對主義與懷疑論,同時宣言要建立一門“純粹邏輯學”,“作為一門自然劃界的,自身封閉的科學”、“具有獨立于所有心理學的所在”。
那么心理主義主義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什么主張呢?
密爾是英國的實證主義哲學家和近代歸納邏輯的奠基者,他在《漢密爾頓哲學考察》中寫下:“邏輯學不是關于思想本身的理論,而是關于有效思想的理論;不是關于思維的理論,而是關于正確思維的理論。它并非一門不同于心理學,而又與之并列的科學。就其是一門科學而言,它乃是心理學的一個部分或一個分支;它不同于心理學,一方面看,是部分不同于整體;另一方面看,是一項技藝不同于一門科學。它的理論基礎整個是從心理學那里借用過來的。而這些理論基礎所包括的恰好就是這門科學中用來為這項技藝的規則做辯護的那么多東西?!泵軤栐谶@段話中直接透露了他的實證主義經驗主義立場,同時將邏輯學看成心理學的分支學科甚至是一部分,這著實惹怒了很多邏輯學家,因為這相當于取消了邏輯學的獨立學科地位,同時他也表達了邏輯學的基礎就是心理學這一十分有爭議的觀點。
在學界,心理主義也有強心理主義和弱心理主義之分。強心理主義如同前文的密爾,將邏輯學視為心理學的應用科學,同時認為邏輯學的規律只是來源于對心理規律的概括總結,例如密爾認為矛盾律不過是來自經驗的概括,持有這種強心理主義觀點的哲學家還有弗里斯、布倫塔諾、馮特、邁儂等。鑒于強心理主義太富爭議,皮爾斯提出弱心理主義,認為邏輯學在源頭上緣由心理,但在其后發展中成為一門規范推理與正確思維的學科,演化為不是關心事實是怎樣而是應該怎樣的學科。弱心理主義的提出淡化了心理主義的片面性,承認邏輯學的學科獨立性,為其后心理主義與邏輯學的和解留下轉圜余地。
二.范丙申對心理主義的全新解讀
在范丙申(Johan van Benthem)教授的《邏輯與推理——事實重要嗎》一文中,范丙申論述了后心理主義的思想路徑,他大聲宣布“邏輯不是實驗心理學也不是理論心理學,但如果邏輯與事實推理相分離,就任何目的來說都是徹底無用的”。范丙申教授是當代著名的支持心理主義與動態邏輯的學者,之所以有此主張我猜測和部分邏輯學家的狹隘邏輯觀限制了邏輯學發展的現狀有關,他在《邏輯與推理——事實重要嗎》一文中也指出“很難想象像邏輯學這樣有防御性的學科領域,這不是一個好現象。”邏輯學是研究有效推理與合理思維的,而一種對于純粹邏輯與應用邏輯之分的二分論,導致一些人將邏輯學的核心傳統邏輯視為一種固定或死的東西,而把其他的都籠統歸為應用邏輯。邏輯學的自我設限和對于形式邏輯的不流動性給邏輯學版圖擴張帶來很大的麻煩。同時,范丙申教授認為,在當代,邏輯的發展趨勢是研究信息更新,認知主體推理的多樣性,信念修正,缺省推理以及主體間的互動與交融,但這種主張并不意味對傳統邏輯的背棄或是對數理邏輯的反對,相反教授也在文章中強調數理邏輯工具對于邏輯研究的基礎作用,但他反對將邏輯學視為“形式系統工具箱”的認識,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是在反對邏輯學的絕對工具論,這與張建軍教授對于層級分明的大邏輯觀有一定的相似。
傳統邏輯輕視邏輯主體在推理中的作用,邏輯主義認為邏輯不是關于事實是怎樣的而是關于應該是怎樣的,忽視記憶、經驗、信息更新、主體多樣性等因素對于推理的影響,可是即使是在純數學領域,對于證明,人們也不是運用規范在一塊白板上從無到有的建構,而是有經驗和記憶的搜尋、聯手。范丙申隨后強調了很多日常的邏輯行為伴隨著幾個主體間的邏輯互動,有問題的爭論辯駁與信息融合,而不是干巴巴的“后承關系”的研究。
心理學也有許多著名的關于推理的實驗,例如沃森紙牌游戲,在這種實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體并非按一種機械、單調的邏輯在進行推理,但人們也不否認邏輯公理的正確性與普適性。對于此范丙申解釋前者只是“實踐海洋中的幾座孤島”,而后者是“珊瑚礁”,研究反思性事實很重要,而太平洋上的星羅群島也因該是我們關注的對象。邏輯學應該理解這種動態的行為,而不是一種正確性的靜態護衛,因為一個思維的健康免疫系統才是保證人類理性可以糾正我們的信念計劃之歧途的唯一方法,雖然事實總是復雜的,邏輯推理模型總是有偏差的,但我們不該放棄這種努力。
三.直覺主義邏輯
與邏輯主義幾乎同一時間出現的,是布勞維爾的直覺主義。作為直覺主義的開創者,布勞維爾十分欣賞康德將數學看做“先天直觀”、“純粹直觀”的觀點,并認為邏輯不是數學的基礎,相反數學是邏輯的基礎。同時他認為數學的意義只在于能行的可構造性,一個不可構造的思想元素不是數學的研究對象,數學是一種對于個人的心靈與靈感對象的數字體現,數學的思想與直覺概念就存在于我們的心靈之中。他諷刺邏輯主義,認為邏輯主義實無窮的概念是導致羅素悖論的元兇,直覺主義只承認潛無窮,即認為無窮不是個整體或完成的狀態,而是一種潛在能力或不斷生成的狀態。根據潛無窮的觀點,你不可以把自然數集看成一個集合,而是把它看成不斷延伸,不斷自我生成且永無止境的數列。
基于此,直覺主義拒斥經典邏輯中的排中律,因為排中律假定了一種有窮的狀態,而在潛無窮基礎上,在動態變化基礎上的直覺主義,拒斥排中律的普適性,所以在直覺主義者看來,
不是邏輯真理,同樣
也是不成立的,因為直覺主義堅持構造的思想,認為證明的唯一途徑在于構造,同時因為拒斥排中律所以直覺主義不承認反證法。直覺主義對于其他邏輯連接詞的解釋都是構造性的。
對于量詞邏輯,直覺主義的解釋也十分新穎。
是指有一個可構造證明程序,在其中至少可以找到一個個體具有B性質。
指有一種一般構造程序在其下對于任一x,x都有B性質。
但顯然,
因為后者表示不存在這種一般構造程序在其下對于任意x都不具有B性質,但這并非說存在一個構造程序使有一個x具有B性質,這與經典邏輯是不同的。因為可構造性是直覺主義的核心,直覺主義的一切解釋都建立在這個核心之上,因此直覺邏輯不同于經典邏輯,
這些連接詞之間不可相互定義。直覺主義邏輯較經典邏輯更為嚴苛,有些經典邏輯的定理并非直覺邏輯的定理所以直覺主義邏輯是經典邏輯的一個真子集。
在此基礎上,直覺主義者們又提出了不少直覺主義系統,例如ranassov直覺模糊邏輯系統。
對于直覺主義的評價不一而足,批評者大多詬病其對于“構造”概念的模糊解釋和對于排中律、反證法等日常直觀拒斥所帶來的應用狹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如范丙申所宣言,直覺主義是一種心理主義的典型回歸,它拒斥在靜態的刻板的層面上去研究數學與邏輯,將邏輯看做自由而充滿生機的,充滿人類氣息的學科,熱情贊揚直覺與創造在邏輯學科的正當性,洗刷了邏輯主義過于形而上的邏輯刻板映像,是一種人文主義的回歸。
誠然,邏輯直覺主義有很多的缺陷,如過于夸大直覺在研究中的作用顯得邏輯只是天才們閉門造車的產物,這是不對的,脫離現實與實踐的邏輯學是無法遠行的。弗雷格構造的經典謂詞演算與命題演算,羅素對悖論的研究,是邏輯學史上不滅的輝煌。
四.結語
在當代這個認知學科群建構的大背景下,邏輯學與心理學重歸于好。邏輯學家一直擔心心理學的入侵會取消邏輯學學科的獨立性,但歷史證明這只是一種杞人憂天,這兩個學科有自己獨立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式,但人工智能對于人類技術所提出的挑戰,不是光靠某一學科的努力或是輝煌可以解決的,科學的趨勢必然是打破學科壁壘,融匯大科學,形成人類知識的有序與網構。而如邏輯學家范丙申所宣稱的那樣,直覺主義的回歸是心理主義復蘇的利好征兆,我們期待邏輯學與心理學燦爛的未來。
吳玥
參考文獻
[1] 《邏輯與推理——事實重要嗎》,(荷蘭)Johan van Benthem,《湖北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2] 《論數學哲學中的直覺主義思想》,馮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3] 《論直覺主義邏輯對經典邏輯的挑戰》,顏中軍,《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 期
[4] 《試論弗雷格的反心理主義邏輯觀》,顏中軍,《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年第8期
[5] 《反心理主義的勝利與潰退》,李琦,《畢節學院學報》,2010年第12期
[6] 《邏輯哲學》,陳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