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結婚工作有孩子之后都有一個共同的苦惱:上班后要兼顧工作和生活,要照顧孩子,要處理人際交往,要經常加班。時間會變得支零破碎,想做一點正經事都抽不出整塊的時間。也有人工作之后也想再學習一些新知識,可是總說“我很忙,我沒有時間看書等等”。還有人抱怨像微博、微信、QQ這樣的網絡信息工具,本來是想用來打發時間的,慢慢上癮后,總是忍不住去刷屏,結果很難靜心完整地只做一件事,失去了長久專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如何解決這種現象?有人提出要恢復專注靜心做事的能力。這的確是一條出路,但我認為絕大多數人不能奢望通過重新獲得大塊時間來解決問題。讀大學時我們還有找到大塊時間做事情的可能,但工作結婚之后,我們是不可能指望擠出大塊時間做事、充電學習的。我以前喜歡說一句話: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電話。在現代社會,總的趨勢就是時間越來越被碎片化,沒有微博微信的時代,我們的工作時間也一樣被電話、郵件、QQ、會議打斷成了碎片,而微博微信這樣的移動媒體只不過加劇了這一趨勢而已。認識到這一點,我覺得真正的問題是人有沒有辦法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系統的工作?或者說在碎片化時間工作模式下,我們依然能夠保持連續和整體化的思考,同時又不喪失快速反應能力?什么是碎片化時間?等紅綠燈的時間,上下班騎車的時間,逛街等待別人試衣服的時間,甚至是上廁所的時間….其實每天都有很多細小的時間被我們浪費掉,專家稱之為“碎片化時間”。
大多數人會有一種誤會,認為重要的事一定需要大塊的時間來完成,比如寫一篇文章,肯定需要至少一個上午不受打擾的時間。事實上寫文章的過程,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下筆如神,給你一個安靜的時間一氣呵成;第二種情況,你寫了好幾個開頭,都無法深入下去,只能換個時間再寫。為什么會有這兩種不同的結果?其實答案很簡單,寫起來順暢的文章往往是因為你原來就這個問題有很多的積累,所以給一個安靜的時間段就能下筆。假如你對要表達的問題缺少積累,給再多的時間也無法寫好。明白這一點,你就會意識到,有些事的確需要大塊時間,但如果不是提前做鋪墊,這些大塊時間并不會有效率。我很喜歡讀書,但是卻不擅長寫文章。但是開始學習心理學之后,我逼著自己寫學習筆記。我不指望文章能寫的有多漂亮,我只要求自己學會利用每天的碎片時間做事情。我現在養成寫文章的習慣是“五分鐘法則”=5分鐘構思+5分鐘提綱+5分鐘高效率寫作+5分鐘修改…。因為學習筆記不需要太深太長,所以基本上核心內容都能在5分鐘完成。當我想寫一篇文章的時候,我會先在草稿紙上寫出提綱或標題,然后就這個提綱展開幾個點,再就這些點寫出主要內容,最后會用5分鐘修改。基本上我都是在中午吃飯后休息前的那段時間或者晚上睡覺之前的那段時間寫文章。在此之前,我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提前構思,比如喝水,上洗手間,上下班20分鐘的走路,中午一個人在快餐店吃飯的時間等。每次我有靈感時,總是立即記在筆記本上或存在手機短信里。攢的內容多了,自然有寫的欲望,我最快的時候是10分鐘完成一篇文章,而且自我感覺質量還不錯哈哈。寫文章是如此,很多其它的事其實也是如此,都可以這樣利用碎片時間加以完成。
我在保險公司工作時,負責全省客戶服務節推動和簡報的制作。我是從第四期開始接手的。第一次做簡報,我用了近5天的時間完成。剛開始我無從下手,也沒有人告訴我怎么做。之后我用了一個周末兩天的時間在公司加班研究之前的三期簡報和總公司的簡報——簡報的基礎模塊,每期簡報的制作重點或者核心思想,每個模塊重點要反映的信息,每個模塊需要的信息來源。之后制作簡報我也采用了5分鐘法則=5分鐘構思本期簡報核心思想+5分鐘分出模塊+5分鐘收集每個模塊需要的信息并存在一個文件夾里+5分鐘制作每個模塊+5分鐘調整燈片字體和外觀+5分鐘審核修改。從第5期到第12期的簡報,我都采用了這個方法,最快的一期是第10期,用了周三一個下午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完成。而最關鍵的構思部分,都是利用碎片化時間來完成的。在思考的過程中,我會和科室主任或者同事簡單聊一些想法,幾分鐘的碰撞往往又能激發我更深入的思考。所以,我深刻感受到,擁有一種強大的時間管理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大塊的工作。我的建議是:認真思考你認為需要大塊時間完成的工作,看看能否分解成可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
現在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可以利用的最小時間單位是多少?是一分鐘還是三分鐘?你的1分鐘可以干什么?你的3分鐘可以干什么?你的5分鐘可以干什么?你的10分鐘可以干什么?…當你的碎片化時間找不到合理的用途的時候,它最大可能就是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你要為每一樣碎片化時間單位找至少3—5種有價值的用途,比如3分鐘時間內可以回復一條短信,收看郵件,刷一下微博微信,構思一個報告,記錄一個有用的營銷短信…然后你要進一步思考在上下班等車的三分鐘能干什么?在廁所里的三分鐘能干什么?在臥室里的三分鐘能干什么?在無聊會議的三分鐘能干什么?………
我的建議是做一張表格:把你的碎片化時間用途和你生活中的情景關聯起來。這樣在任何場合你一意識到有碎片化時間,馬上可以安排完成零碎時間完成一件小工作,而不是臨時去想你能干什么。一旦碎片化時間用途越多,你的時間支配自由度就越高,你就越能自由組合時間碎片完成不同的工作。這樣慢慢你就能夠學會把每天的碎片化時間串聯起來完成一件重要的工作。我的意思是與其養成依賴大塊時間才能做事的習慣,還不如提前訓練真正需要的碎片化時間利用能力。當然我并不是說有些事不需要大塊的時間,而是利用好碎片化時間,可以大大節約大塊時間,或者提高大塊時間的利用效率。
而當你學會使用利用碎片化時間后,我們就需要鍛煉自己的自控力,需要堅持的養成這個習慣,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至于自控力的養成,我依然在采用5分鐘法則。比如我覺得好餓,但是我又覺得吃晚飯影響我減肥;比如我看中一件衣服,很貴,但是我又覺得現在不買以后就遇不到這么喜歡的衣服了……總是有很多讓人糾結矛盾的時刻,這個時候我還是會用5分鐘法則:5分鐘之內想清楚現在做這個事情對我有什么好處有什么壞處,然后立即做決定做還是不做,吃還是不吃,買還是不買……如果幾個小時之后,我又開始糾結,再用5分鐘法則。除非你能有足夠的控制力控制自己做完決定不再更改,每個5分鐘法則循環的利用,都能起到一定時間段的控制。久而久之,養成一種自控的習慣。
這是一個知識和信息變化太快的世界,我們都需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才能讓自己的價值跟著世界的變化而變得越來越高。如何利用你每一天的碎片時間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是現代人都需要掌握的一種時間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