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東部人群的典型外貌,來看看你屬于哪一種吧!

相信大家對各地人群的外貌差別都深有體會,卻難以具體描述各地人群外貌的具體區別。為解決此疑問,國外網友Ratatoskr建立了一個網站(地址:Human Phenotypes),通過程序生成各地人群的平均臉,可以明晰地了解人群的外貌特征。

所謂平均臉,就是提取一群人的面部特征,求得平均值,由計算機重新合成得到的人臉圖像,一般來說,平均臉的顏值會高于人群的普遍水平。由于取樣原因,平均臉僅供參考。

16世紀后,隨著航海技術發展和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接觸到了全球各地不同類型的人群。為了認識并區分這些陌生的人群,人們開始使用早期的科學方法對世界各地人群進行分類。法國學者弗朗索瓦.貝爾尼埃(Fran?ois Bernier)是早期的代表。

1735年,瑞典學者林奈(Carl Linnaeus)提出動物分類法,將智人分為歐洲人種,亞洲人種,美洲人種,非洲人種。1775年,德國學者布魯門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提出五大人種概念,將人類分為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馬來人種,埃塞俄比亞人種(后更名為尼格羅人種)和印第安人種,我們熟悉的人種分類,便肇始于此。

17-19世紀,歐洲學者已經開始運用相對嚴謹的測量方法,結合環境,風俗等因素對人種進行分類。但由于標準各異,對人種的劃分比較混亂。這一時期的人種理論大多認為人種是自然、持久、明確的分類,認為人種和道德、習俗、體能乃至智力水平存在關聯,時人對人種的研究,就成為日后種族主義的“科學”基礎之一。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也就是“帝國主義”時代)是殖民主義發展的高峰,歐洲殖民者的腳步深入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感受到各地千差萬別的風土人情,為了便于殖民統治,也為了探究人類社會的發展,近代人類學由此誕生。大批人類學家和旅行者前赴后繼,對世界各地的人群進行研究觀察,并進行分類,對不同人種的研究活動在此時進入高峰。(本文的人群分類,大多就來自這一時期的研究)

二戰之后,納粹的種族主義導致了人類的浩劫,在對二戰的反思中,種族主義這一思潮也逐漸被掃入垃圾堆,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生物學的發展,科學家們又發現造成人群間差異的原因極為多樣復雜,舊有的人種分類并不能明確人類間細微而多樣的差異,因此在生物學中,人種這一概念已經很少提及。但不管怎么說,人群間的差異還是客觀存在的,從這些平均臉中,我們就能直觀感受到這種差異。

參考資料:

1.Race (human categorization)

2.Race (biology) - Wikipedia

3.為什么群體差異不能證明生物學上“人種”的存在? | 科學人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連載目錄:

1.亞洲東部各人群的典型外貌,來看看你屬于哪一種吧! - 知乎專欄

2.失散的遠方親戚:太平洋和美洲原住民人群的平均臉 - 知乎專欄

3.大陸彼端的人們:歐洲和地中海沿岸人的平均臉 - 知乎專欄

4.絲綢之路的棲居者:中東、印度和非洲東北部人的平均臉 - 知乎專欄

5.兩洋的島民們:澳大利亞和印度洋、太平洋群島居民的平均臉 - 知乎專欄

6.人類的搖籃: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的平均臉 - 知乎專欄

注:分類和介紹來自網站作者和提出分類的體質人類學家描述,并不代表本人觀點。

東亞大陸--我們的同類們

東亞型(Sinid)

東亞地區占支配地位的人群類型,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類型。東亞型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中國的農業、漁獵部落,之后往南擴張,取代了當地的原住民,近代以來通過商業、移民來到東南亞各地。他們的身體大多較為瘦高,四肢短,中顱型,臉長且平,不少是單眼皮,鼻翼不寬,黑直發,體毛少,淺棕黃膚色。東亞型的典型代表是黃河流域型,南方東亞型,特別是珠江型身高較矮壯,越南的東京型、安南型與珠江型類似但較瘦。人口眾多的長江型介于南方和北方東亞型之間,康巴型體型強健,似乎歷史較為悠久。日本最接近東亞型的則是長洲型和役人型。

黃河流域型(Huanghoid)

得名于黃河,北方東亞類型的代表,由黃土高原古文明的創造者發展而來,常被認為是東亞型的典型,常見于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在福建的河洛人(福佬)中也有分布,從古代開始就通過移民、貿易而分布于中國、滿洲、蒙古、朝鮮和日本。

長江流域型(Changkiangid)

東亞型的子類型,得名于長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人群子類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稻作農民。常見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和云南省,通過移民和貿易,數以百萬計的長江漢人如今也廣泛分布于巽他群島、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島。

珠江流域型(Chukiangid)

南方東亞人的子類型,得名于珠江,起源于中國南方亞熱帶的漁民、農夫、林中人。如今是廣東、廣西、福建、云南南部的典型人群,混合了越南、傣和孟人的成分,在朝鮮和日本極為稀少,在南洋也有廣泛分布。

東京型(Tonkinesid)

南方東亞型的子類型,屬于東亞型和土著撣族類型的混合類型。典型代表分布于越南北部的紅河三角洲,廣泛分布于北越,在中南半島和中國南部也有分布

安南型(Annamid)

得名于越南的古稱安南,常見于越南中部,可能起源于向南方擴張的漢人與南方蒙古人群的混合。這種類型在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都有分布。許多安南型人群都非常瘦,在南越,安南型混合了更多南方蒙古人群成分。

康巴型(Kham)

東亞類型中比較強壯的子類型,可能是種適應了高海拔生活的古老類型。常見于西藏東部,尤其是康巴地區,在藏南、青海、甘肅、四川和緬甸北部也有分布,在中南半島有低頻分布。

吐蕃型(Tibetid)

東亞型和印度型接觸后的產物,也可能是原始西伯利亞群體適應高海拔地區程度的結果,經常呈現出類似印第安人的特征。典型代表分布于拉達克和西藏阿里地區,在青藏高原人群,特別是游牧民中較為常見,在四川、云南的彝族中也比較常見。低頻分布于中國的其他地區、尼泊爾、緬甸和中亞。

朝鮮半島與日本--繼承者或潛在對手

滿洲-朝鮮型(Manchu Korean)

東亞型的北部類群,很明顯受到了通古斯型人群的影響。中等身高,面部扁平,膚色較淺,部分人有卷曲的頭發。典型代表分布于中國的東北和朝鮮半島中北部,在黑龍江流域以及日本的部分區域也有存在。

薩摩型(Satsuma)

日本、朝鮮的南方蒙古類型人群,是日本人口最為眾多的類型,得名于鹿兒島縣的薩摩地區。薩摩型受到了一些通古斯人群影響,如今是日本南部沿海鹿兒島、本州島、九州島的主要類型,在琉球和朝鮮沿海也有分布。祖先有可能是古代中國南方以及馬來亞移民。

筑前型(Chikuzen)

北九州地區的混合人群,得名于古日本的筑前國(現代的福岡縣),是種特殊的日本類型。筑前型可能代表了蒙古化的強壯阿伊努人。這種類型分布于九州島北部,經常在武士階層中出現,在日本列島其他區域少量出現。

長洲型(Choshiu)

一種比較瘦小的滿洲-朝鮮類型人群,屬于北方東亞型,得名于日本古代的長洲國。常見于四國島的西海岸,在日本其他地區以及朝鮮半島也有分布。

石川型(Ishikawa)

日本北部和東部的特殊類型,得名于石川地區,受古代地區因素影響。可能是新石器時代島嶼上的矮小阿伊努人的混血后代。常見于本州島中北部和東北部,在北海道也有分布,其他地區有少量分布。

役人型(Yakonin)

相當稀少的日本人群類型,與古代日本貴族及官員階層有關。得名于日語官僚一詞。顯示了偽閃米特人的特征。零星出現于日本各地,在中國東部也有少量分布,可能與吐蕃類型的影響有關。

阿伊努型(Ainuid)

他們是古代日本北部的原住民,分布于北海道、北方四島、庫頁島。史前時代,他們可能生活從俄羅斯沿海到印度尼西亞、甚至加拿大西部等更廣泛的地區。和美洲的Margids和Fuegids人一樣,他們保留了很多蒙古人種到來前的舊石器時代特征。由于日本千百年來對北海道的開拓,如今,阿伊努人不是瀕臨滅亡就是被嚴重混血。阿伊努人沒有內眥贅皮,長顱型,體毛極為發達,身材矮壯,面容粗獷,深目卷毛。在古代日本還分布著高大強壯的Tsukumo以及非常矮小的Miyato型人,他們的特征如今在岡山型和石川型日本人中仍有體現。

內陸歐亞草原與西伯利亞--游牧與漁獵民的故鄉

西伯利亞型?(Sibirid)

發現于西伯利亞土著中的古代北亞類型。西伯利亞型人群擁有粗壯的體型,發達的顴骨以及并不很扁平的臉部。盡管在中石器時代分布廣泛,但在新石器時代之后,印歐人及隨后的通古斯人逐漸搶占了他們的聚集地,如今西伯利亞型人群數量不足一萬,分布于俄羅斯的遠東、加拿大西部以及靠近北極圈的區域。

薩摩耶型?(Samoyedic)

俄羅斯西北地區的西伯利亞型人群,受到了通古斯類型以及拉普人的影響。可能在中世紀時從米努辛斯克谷地或者薩彥嶺遷徙到俄羅斯北部的亞馬爾半島。典型代表是涅涅茨人,在塞爾庫普人中也有一些薩摩耶類型的人群。

葉尼塞型?(Yeniseid)

葉尼塞河谷地區的西伯利亞類型人群,典型代表是凱特人(愒人),具有一些類似印第安人的特征,語言上也和太平洋印第安人相近。

楚科奇型(Chukchid)

遠東的西伯利亞型人群,受到了因紐特人的影響,如今多少混合了俄羅斯人的血統。他們主要居住在楚科奇和堪察加半島,適應了高寒地區的環境,主要分布于游牧楚科奇人、科里亞克人中,在海岸楚科奇人、尤卡吉爾人、阿留申人、鄂溫克人以及北美太平洋印第安人,比如海達人中也有分布。

愛斯基摩型(Eskimid)

這些人生活在北極圈,顯示了人類對最極端氣候的適應。他們的體型矮小敦實,皮下脂肪較厚,有發達的咀嚼肌和較小的眼裂。因紐特型是愛斯基摩型的典型代表。典型的因紐特人分布于阿拉斯加、努納武特、拉布拉多、格陵蘭島。阿留申人、尤皮克人等西伯利亞北部族群與因紐特人類似。

白令海型(Bering Sea)

分布于白令海峽兩岸的愛斯基摩類型人群。典型代表是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尤皮克人,在阿留申人、因紐特人以及海岸楚科奇人中也有分布。

通古斯型(Tungid)

中亞的典型類型,廣泛分布于戈壁沙漠到西伯利亞凍土的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之后往中亞西部擴張。通古斯人身材粗壯,四肢短,頭較短,低顱型,臉圓而扁平,內眥贅皮強烈,淺棕黃膚色,直黑發,體毛少。臉部特別扁平,低顱型,短頭顱的戈壁類型常被視為通古斯型的代表。在西伯利亞針葉林地區可以見到一種長頭,臉部超級扁平的類型,在阿爾泰地區和日本、朝鮮都能發現受通古斯影響的人群。

黑龍江-庫頁島型(Amur-Sakhalin)

一種獨特的通古斯類型,可能在舊石器時代就和同伴們分開,是分布俄羅斯黑龍江流域,庫頁島,千島群島的類型,典型代表是尼夫赫人,在鄂倫春人和阿留申人中也有發現,和其他通古斯類型人群相比,他們體毛較多,下巴突出,可能顯示了他們與阿伊努類型的混血。身材矮小到中等。(黑龍江-庫頁島型并不代表黑龍江漢族、滿族、朝鮮族的長相)

哈坦加型(Katanga)

一種西部的通古斯類型,受到了西伯利亞型人群的影響,得名于俄羅斯的哈坦加河。常見于托法拉爾人,西支鄂溫克人、東支圖瓦人中,他們主要居住在通古斯河、哈坦加河以及葉尼塞河流域,盡管分布范圍相當大,但人口一直都只有數千。

貝加爾型(Baykal)

得名于貝加爾湖的北方通古斯類型。主要居住在東西伯利亞的苔原和沼澤地,典型代表是東支鄂溫克人、尤卡吉爾人,在雅庫特人、西支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楚科奇人、科里亞克人中也有不少混血后代。盡管分布非常廣泛,但此類型人口不足10萬。

戈壁型(Gobid)

戈壁型起源于古代的匈奴、柔然和蒙古人,之后向西與咸海型人結合。今天,他們是布里亞特人、蒙古人和圖瓦人中最典型的類型,在南阿爾泰人、雅庫特人甚至部分哈薩克人、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日本人、中國人、苗人和西藏人中也有分布,17世紀時土爾扈特人將戈壁型人的血液散布到黑海沿岸。

咸海型(Aralid)

通古斯人的西部類型,受到了圖蘭人群的影響。在古代他們建立了匈奴(或匈人?)、柔然(或阿瓦爾?)、哈扎爾汗國,統治著域內的圖蘭、諾迪克和地中海型人群。如今是哈薩克斯坦最常見的人群類型,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和韃靼共和國的突厥人群中也有分布,在雅庫特人、涅涅茨人、維吾爾人、蒙古人和其他族群中有低頻分布。

山地咸海型(Mountain Aralid)

一種受到少量圖蘭人群影響的通古斯類型,主要居住于天山山脈、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西部。常見于吉爾吉斯人中,在哈薩克人、蒙古人、維吾爾人中也有少量這種類型的人群。

中南半島與印度東北部--佛國之地

南方蒙古型(South Mongolid)

中南半島和巽他群島占統治地位的人群。可能起源于東亞,新石器時代開始向南方擴張,代替了當地的維達人和尼格利陀人。大多高顱型,棕黃色皮膚,直發或波狀發,鼻翼和臉型較寬,內眥贅皮較弱。南方蒙古人群種類多樣,分布于從馬達加斯加到日本甚至復活節島的廣大區域。從緬甸山區矮壯的德昂-布朗型、瘦長的撣族型、印尼的新馬來型、東南亞群島森林的原始馬來型到強壯的太平洋型,南方蒙古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群之一。

撣族型(Shanid)

明顯受東亞類型影響的南方蒙古類群,得名于來自云南的撣族。撣族曾建立過強大的帝國,在當地定居后,受到了本地維達型人群以及布朗-德昂型人群的影響。撣族型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河平原以及撣邦高地,常見于緬族、撣族,在云南丘陵地帶以及中國南方、西藏(尤其是喇嘛中)也可以發現這種類型。

東撣族型(Palaungid)

撣族型的東部變體,受維達型人群影響較少,可能來自于中國南方的移民。這種類型常見于老撾和泰國北部,在傣族、京族、南方漢族以及高棉人中也有發現。

布朗-德昂型(Palaungid)

得名于布朗族或者崩龍族(緬甸語意為山地居民),他們在維達人之后,撣族人之前來到中南半島。典型代表是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在緬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傣族、南方漢族以及印度的蒙達族中也有部分分布。

東布朗-德昂型(East Palaungid)

布朗-德昂型的東部類型,發現于中國南方的丘陵,具有更明顯的東亞特征。在中國-緬甸-越南的交界地帶以及云南南部,廣東、廣西、四川地區的丘陵中比較常見,在彝族、苗族、瑤族等族群中有許多混合類型。

南布朗-德昂型(South Palaungid)

南方的布朗-德昂類型,具有微弱的維達型影響。典型代表是泰國、老撾和越南部分地區的山地民族,比如老松族、克木族等,在中國南方、泰國北方以及加里曼丹島南部和菲律賓也有分布。

高棉型(Khmerid)

中南半島南部的賽諾型原住民與南方蒙古型的過渡類型。典型代表是柬埔寨的高棉人,在泰國南部和越南南部的山區也有分布,在越南的占族、Bahnar人等中有混血的類型。

克欽型(Kachinid)

一種比較強壯的原始馬來型人群,得名于緬甸北部的克欽族,可能起源于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區。典型代表自然是克欽族,在克倫族以及緬甸、不丹、尼科巴群島以及南洋的莫肯人、巴塔克人、達雅克人中也有分布。有一種那加型子類型,主要見于印度北部的那加人以及克木人、老撾人中。

東南亞群島--宗教交匯之地

新馬來型(Deuterium-Malaid)

東南亞群島地區占主導地位的類型,包含了多種人群類型(比如原始馬來型、原始東亞型和印度型等)的特征。在過去的一萬年,新馬來型逐漸擴散至從復活節島到馬達加斯加的廣大區域。新馬來型的特征是闊臉寬下頜,額頭后傾,鼻子扁平,身材矮小,典型代表是馬來人。他們是馬來西亞、爪哇島、菲律賓中部主要的人群類型,在越南的占人、馬達加斯加東部甚至臺灣、東印度、日本南部和波利尼西亞群島中也有分布。

原始馬來型(Proto-malaid)

原始馬來型混入了一些維達型、美拉尼西亞型、尼格利陀型的成分。和后來的新馬來型相比,蒙古人種特征不那么明顯。在印尼加里曼丹島、松巴島、弗洛雷斯島、帝汶等地的達雅克人、巴塔克人、托拉雅人、伊戈羅特人和Tenggerese人種可以發現原始馬來類型人群,在爪哇、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和一些小島上也有發現。

達雅克型(Dayakid)

原始馬來型的子類型,分布于菲律賓、巽他群島尤其是婆羅洲的達雅克人中,顯示出一些類似亞馬遜土著的特征,十分適應熱帶生活。東南亞的巴塔克人、武吉斯人、伊富高人、卡林加人等與其類似,這種類型在臺灣、馬達加斯加和波利尼西亞群島也有分布。(補充:達雅克人習俗與臺灣泰雅人類似,可能和臺灣原住民有共同起源)

>need-to-insert-img

紹姆班型(Shompen)

尼科巴群島特有的類型(尼科巴群島位于印度和緬甸之間的海域),通常有蒙古型的眼睛,厚嘴唇,直或卷的頭發,矮到普通的身高。

尼格利陀型(Negritid)

一種非常古老的南亞類型,可能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智人們的后代。尼格利陀人相當矮小,男子平均身高不足150cm,皮膚黝黑,頭發卷曲,頭顱較短。不同于非洲的俾格米人,尼格利陀型擁有更多的成人化特征(簡單地說,就是看上去比較老,比較成熟)。尼格利陀人后來被維達型人群和蒙古型人群擠壓到森林地區,直到19世紀才被西方人類學家發現。隨著熱帶雨林面積的減少,如今尼格利陀人的數量已經大為減少。

塞芒型(Semangid)

馬來半島森林的尼格利陀型人群,與埃塔型相似。如今,在馬來半島的雨林中,尚有1000左右未受多少外界影響的塞芒人,此外在Jahai人、Bateq人中也有一些塞芒型的人群,可能具有一些類似澳大利亞人的特征。

Jahai Semangid型(Jahai Semangid)

一種特殊的塞芒類型,顯示了更多的維達\澳大利亞型特征,與巴布亞的Tapirid型比較接近。這種類型相當稀少,典型類型是塞芒人中的Jahai部落,數量約百人,在一些其他的尼格利陀人群中也有分布。

埃塔型(Aetid)

一種分布于菲律賓呂宋島、棉蘭老島和巴拉望島的尼格利陀型人群,與塞芒型類似,數量也相當稀少。常見于菲律賓的埃塔人等族群中,在印尼的弗洛雷斯島等地也有分布。

南安達曼型(South Andamanid)

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小安達曼島的類型(小安達曼島的昂格人、森提奈人、Jarawa人等),19世紀接觸歐洲人后,小安達曼島原住民的人數驟減,幾百人的Jarawa人如今是小安達曼島人數最多的原住民,而森提奈島原住民,則是現代社會中為數不多的石器時代原住民。

北安達曼型(North Andamanid)

一種與世隔絕、接近滅絕的人群類型,身材相當矮小。主要發現于大安達曼島的原住民中,在安達曼群島的其他地區偶有發現。接觸歐洲人之后數量大為減少,如今大安達曼島的原住民僅存數十人,其中一些已經被混血。

最后~來幾張全家福吧!

尼格羅人、東非人、尼羅特人、其他非洲人

東亞人、通古斯人、南亞人、美洲土著、波利尼西亞人

印度人、印度-布拉灰人、Melanid(達羅毗荼?)人、澳大利亞人種印度類型

澳大利亞人、太平洋島民、維達人和尼格利陀人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63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9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7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65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90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19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13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88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38評論 3 36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7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49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45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2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9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84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35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