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妮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系。
這是一本富于人生啟示的楊絳傳記,溫情追思楊絳百年人生的珍藏讀本。她雖生于亂世,卻自始至終懷有一顆與世無爭之心。
一、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她獨立、自主、淡然
楊絳先生父母的感情很好,他們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曾如此描繪過父母之間的融洽關系:
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他們無話不談:過去的&當前的、有關自己的、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在父親辭官做律師后,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詳細向母親描述:為什么事,牽涉什么人等等,一起分析、討論
如此和睦、自由、民主、開明的家庭氛圍,耳濡目染地影響著兒女們將來婚姻的模樣。?“我們三”的故事也深深地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
父親明確地教育他的子女們,說自己的子女沒有遺產,自己只教育他們能夠自立。除此之外,他一直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有“志氣”,并主張自食其力,不能不勞而獲。他雖從不打罵孩子,但也不會嬌寵他們,無論男孩女孩,在這個家庭都一律平等。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凡事力求能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如果說父親教會了他們獨立、自主,那母親則教會了他們坦然與自控。母親將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淡漠,比如遇到好的東西,她本著別人優先、自己有沒有都無所謂的態度。
一個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在父母的熏到下,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地學到了最重要的判斷力和自控力,也學會了如何與人接觸,融入生活。
二、始于初見,止于終老
錢鐘書先生在著作《圍城》里是這樣描述婚姻的:婚姻就像是一座圍城,圍城外的人想進來,圍城里的人想出去。這句話,道盡了人們在婚姻里進退兩難的困境與無奈。
而現實中他與妻子楊絳先生共同構建了一座溢滿幸福的圍城,一座兩個人都永遠不想出去的圍城。她被錢鐘書譽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相識于清華,一見鐘情,然后訂婚、結婚,陪錢鐘書遠赴英國留學,照顧他的生活,到懷孕有了女兒,一起在半個世紀的漫長人生里心心相惜,榮辱與共,一直到鐘書先生只身先去。
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的句子:“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過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娶別的女人。”這是對他們婚姻最好的詮釋。
三、真正的平靜,源于內心
真正的平靜,來自內心。若是一顆躁動的心,無論幽居于深山,還是隱沒在古剎,都無法真正獲得安靜。
楊絳先生,從1911年到2016年,這位105歲的名門閨秀、文學大師,經歷無數世事變遷,卻依然保持從容淡定。她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在嘗盡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從容地度過一生。她曾說:“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倒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在80歲高齡時,女兒錢媛、丈夫錢鐘書相繼離世,她在《人生感言》中寫到:“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所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寥寥字句里,道盡了楊絳先生參透世事的智慧。
>>>>>>>>>>>>>>>>>>>>>>>>>>>>>>>>>>>>>>>>>>>>>>>>>>>>>>>>>>>
>>>>>>>>>>>>>>>>>>>>>>>>>>>>>>>>>>>>>>>>>>>>>>>>>>>>>>>>>>>>>
? Honey_Jane 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