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得到聽武志紅老師的心理課——“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時,聽到了這句話。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創造了一個術語——不含誘惑的深情,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預設任何條件。
這里說的條件,就是誘惑。
誘惑就是,你要達到我設置的條件,我才給你情感。
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預設任何條件。
這句話,太棒啦!
聽到這句話時,我反復念了幾遍 ,我忽然找到了今晚上我與孩子溝通的一個基點,尤其重要的是顛覆了今天早晨考慮好要與孩子說的話。
關鍵的是對我們和孩子的互動會有良性幫助。
因為,我知道,我沒有真正不預設條件的去理解孩子,接納孩子,而且是滿心歡喜的接納孩子。
其實,當我寫下這句話時,我都懷疑我是不是親媽?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確實有“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遇見你”的深情,
但是,在長期的生活中 ,作為父母,我們欠孩子一份深情,欠一份不設防的深情!
盡管我們對孩子的未來從未有明確的目標,但在潛意識里,我們打一開始就和孩子較上了勁,取而代之的是“隔壁家的孩子”。
尤其是這次假期回來,孩子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 ,事先也不與我們有任何溝通的情況下,自己做主了一件事。
當孩子以一種輕描淡寫的口吻向你說明這件事時,我們措不及防,尤其是接下來,孩子的行為表現差到了極點,生活毫無規律時,我們的情緒也壞到了極點。
我們易怒,不停的對抗。
我們發動家人曉之以理,動之于情。
情況依然沒有任何改變。
之前,我總認為我沒有站到人生的背面去看待孩子。
現在,我知道了,理解孩子,寬容孩子,這些對我來說好像只局限于書面用語,是似是而非的含義,沒有把它融進自己的血液里。
而不是單純的以壓制怒氣來表示對孩子的理解,來表達對孩子的感情:
我欠孩子一份不設防的深情,真正的滿心歡喜接納孩子——不管他是否顧忌了父母的面子:
尤其是當孩子的表現與你的預期相差很遠時。
尤其是他的所作所為與你的價值觀背道而馳時。
尤其是、、、、、、
尤其是、、、、、、
動物都有的舐犢之愛,在我這里,變得有條件了,有局限了,設防了。
任何一種行為背后都能找到心理的因素,找到它,才能幫孩子解決目前的困難和窘境。
現在,我明白了:
孩子可能是遇到了困難,而他不知。
孩子可能心理有郁結,而他無感。
我能做的,就是滿心歡喜的接納他,給他一份不設防的深情,我會努力的!
天沒有塌!
我們有家!有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