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16年2月20日,21:20-23:00,1小時40分鐘;
閱讀書本:《透過佛法看世界》,作者:希阿榮博堪布;中信出版社;P1-P51;
閱讀目標:什么是佛法?如何安樂?
閱讀方法:閱讀+思考
閱讀筆記:
第一輯,透過佛法看世界
在問“佛法能給我什么”之前,應該先問自己:“我想從佛法中得到什么?”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學佛能讓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看待世界。
佛法中有系統完整的方法指導我們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擴大視野。寬廣的視角,在佛教中稱為智慧。
有了這份了解,我們會變得寬容,因為即使是一個可惡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這可惡、不合理也是由許許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體的。智慧,使我們的眼界和胸懷都更深廣,慈悲使我們通過關愛、分享和分擔,通過淡化人我界分,逐漸體會無我教法的精髓,而這些都能增強我們的幸福感。
你的視角更寬廣了,所以理解、寬容、悲憫。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在我看來,佛教的一大特點是有教無類,有求必應。佛陀根據眾生不同的稟賦、性情、因緣,開示與之相應的法門,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導眾生解脫煩惱獲得安樂。
自凈其意,不著有無。以此清凈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據我的理解是佛教最為根本的教義和修行方法。
同源
廣博完整的佛法體系,尤其是密法,扎根雪域,枝繁葉茂代代相傳。
佛法分為兩大系:聲緣乘和菩薩乘。
聲緣乘行者,主要致力于個人痛苦煩惱的解脫;
菩薩乘的行者,則從一開始,就發愿為一切眾生的究竟解脫而努力修行、圓滿覺悟。
藏傳佛教的理論和實修體系涵蓋顯中,密宗兩部分。
修學密法最好要有顯宗的基礎,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的見解和修持都達到較為穩固的程度后,再開始修學密宗,才會迅速見到成效。
聞思修當中,修行最為關鍵。聞思是為實修做準備的,只有實際去修才能真正解脫煩惱。
提問之前,先問自己
佛教中的人天乘便是教人們如何做一個善良、正直、有德行的人,在世俗社會中如何立己。
從佛法中能得到什么?首先取決于你自己的發心(也就是根本的動機),然后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實到自己身上了。
人活著
活著,是因為關愛和求知。
如果把關愛的范圍擴大,由己及人及眾生,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由物而心,那就是智慧了。
人一生的經歷,概括起來就是:緣會即現,緣滅即散。
姻緣到了,不想經歷也得經歷;因緣盡了,想留也留不住。見多識廣也好,閱歷簡單也好,實在都是各人的因緣,談不上絕對的好與壞。
福報現前時,要懂得珍惜。
猶如昨夢
夢里遇到熟人,感覺又熟悉又陌生,即使他又不是他,重溫往事,既是又不是,種種經歷,悲喜希懼,都與往昔的所行所想,當下的身心活動關聯著。
擁有一切又如何?
放下,是對已有的不貪戀,對沒有的不希求。
佛陀的示現告訴我們,即使擁有世人追求的一切,也并不能解決生命的根本問題。
得到,主要靠的是福報,放下,需要的是智慧。
智悲是同時生起的
慈悲并不是單純的忍讓,首先,它需要有一顆柔和、開放、勇敢的心,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擔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動,給予、幫助、關懷、自律、堅忍……這一切都需要行動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的。
慈悲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只有對自我的執著,人我的界分不是那么強的時候,才會有慈悲。
自私的人,眼里只有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利益、安樂和周圍的人是有關系的。
怎么獲得智慧呢?智慧不會平白無故從天上掉下來,你可以從慈悲開始,試著去理解、體諒、幫助,這是在日常生活中發展智慧的方法。
十足的好人
一個人可以不皈依佛門,但是要想今生來世喜樂平安,須信因果,懂得取舍善惡。
美麗的事物
只有習氣相近的人,美丑觀會大致相同。
若降服了自己的煩惱,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所以有人天乘
龍樹菩薩的比喻
進與退
不管你學不學佛,都要講基本的做人原則,守住了這些原則,再談進退,再談學佛。
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就是憑良心做事,不傷天害理,不損人利己。
佛法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學佛的邊,就必須放棄正在過的生活。
佛法教我們寬容忍讓,這是需要一點一滴耐心修養的。有了足夠的閱歷和修養以后,很多東西你自然能看淡,得一少一,并不會有太大的不同,所以你不爭。
愛需要智慧善巧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在幫助他人呢?發心純正,真心為對方著想,這一點很關鍵。結果如何則有賴于智慧和善巧。
發心清凈能減少傷害
當我們在伸過來的空手中放下錢物,我們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養,無論哪一種都是自他安樂之因。
我們無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內心清凈則能減少傷害。
培養孩子快樂的能力
父母們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觀和對教育的態度。
你自己把人生看作一場競爭,時常處于緊張、對抗和急功近利的心態當中,這種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到底給你自己帶來了多少快樂?又讓你真正有多成功呢?如果自己并沒有因汲汲于得失勝負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憑什么相信讓孩子這么做就能幸福?
講到教育,其實現在部分孩子缺少的是最基本的教養,象誠實、關愛、有禮貌、舉止得體等等。沒有這些做基石,僅僅強調技能、知識、公利心,孩子長大后有可能成為一個只知道生存而無力感受幸福的人,既沒有多少能力讓自己快樂,也沒有什么意識讓別人快樂,就算擁有優越的物質條件,也不知道怎樣過上真正有品質的生活。
父母不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安穩快樂的人生嗎?而安穩快樂更主要是來自一顆堅韌、樂觀、包容的心。
家教和父母的身教是兒童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可是有多少父母想到要為孩子做榜樣,并為此而不斷提高自身修養?
作者認為:我總認為對小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快樂的能力。
這樣他以后不管走到哪兒,不管遇到什么,都知道怎樣自得其樂。要快樂,就得學會寬容,會說:沒什么大不了。能容納別人的不好,也能容納自己的失敗,容納生活的挫折和苦澀,這樣的一個人是懂得與己、與人與世界愉快相處的。
生病了
佛法并沒有教人生病了不去醫院。佛法建議的是大家在醫院治療的同時,端正心態,調整生活方式和日常行為,兩相配合,病才容易痊愈。
無限的未知
信,首先是一種開放的態度。
愿意放下成見,換個角度看問題,才能有新的見解和理解。
其實不僅信佛如此,學什么都是這樣。不揭開杯蓋或者杯子是滿的,都裝不進水去。抱著開放和接受的心態,才能學到東西。
唯信能入
信心使痛苦的徹底止息、智慧的圓滿顯發成為可能。
如果心愿沒有達成
生活中哪能總是稱心如意,求而不得是常態。
佛法的可貴在于:不僅是因為它能幫助你實現愿望,更是因為當你的愿望落空時,它能引導你放下失望、恐懼和執著,教你透過不圓滿、不穩定的流轉的現象,感受到喜悅清凈。
愿望的達成,就像所有的現象的生起,需要因緣具足。
閱讀感想:
除了20年前,曾經背誦過《金剛經》外,我從未真正讀過任何一本關于佛學的書。一直有點排斥,覺得這是宗教,是蒙昧人心智的。直到今天,我放下成見,抱持著開放和接受的心態來學習這本佛學的入門解讀。我很高興,我終于在嘗試更多領域的空杯心態。雖然只讀了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卻完全顛覆了我對佛學的舊成見,很顯然,與我的之前的誤解相去十萬八千里!佛法,原來是一種教人獲得智慧的法門!我們人人都在努力去獲取,只不過,我們并不知道,我們所追求的與佛法所說的正是同一方向。我不認為自己需要皈依佛教,但是我需要向內尋求安樂的法門,而這,其實不需要我苦苦去發現,它早就存在于佛學的廣大精深中,我只需要學習它,將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吸收、練習、運用即可。
接觸到這本書,緣起“樊登讀書會”的介紹,書也已買了兩個多月,但遲遲未翻頁,直到前幾天看到讀書會恒哲分享的希阿榮博堪布的另一本書《次第花開》,覺得書好、分享也很好!于是,今天我終于開始了對佛學的初步探索。所以,按佛法的理念,一切都是因緣聚會。感謝恒哲的啟發,感謝一切的因緣聚會!
【我在參加文魁大腦讀書會2016年閱讀年挑戰計劃,本年度我要閱讀書籍70-100本,請大家監督。每周沒有完成的,發微信紅包150元,一年沒有達標70本的,再發微信紅包2000元?!?/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