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一個靈感,你要寫點什么,也許提筆或者打開電腦就開始寫了。
但,往往寫不了幾句,就不知道該寫什么了。
怎么辦?有什么辦法讓自己持續的寫下去?
在讀書期間的作文課上,老師肯定這樣說過:
寫作要先列提綱,確定中心思想,然后寫出初稿,再修改一次。
在工作以后,也許你聽過這樣的寫作方法:
先明確目標,并分析你的受眾,然后總結出中心思想,再組織內容,寫出初稿,最后不斷修改。
我們往往會按照線性的方式完成一篇文章,即:
從理論上講,按照這個步驟確實能得出一篇不錯的文章,但是,它只對一部分人有用。
因為現在的環境和工具都發生了變化。
環境變化——閱讀和思考趨于碎片化。
無論文字、音頻、視頻,都越來越趨于碎片化,我們閱讀、收聽、觀看也被切割成十幾秒、幾分鐘、十來分鐘的碎片時間,能獲得的思考、感悟也是七拼八湊的,很難形成一個整體。
工具變化——越來越不會“寫字”了。
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有認認真真用筆寫一段文字了?隨著電腦和手機日益侵占我們的時間和空間,鍵盤、語音成為更加常見的輸入工具。
因此,現在的寫作方法已經和十幾年前完全不同。如果再按照上面的方法按部就班,可能思緒已經飄了很遠,文字卻剛剛開始。
那怎么辦呢?
首先介紹幾款工具。
1、以印象筆記為代表的跨平臺文字、文件記錄工具,當然有道云筆記、簡書也可以。
這些工具可以讓你不受器材的限制,多場景自動同步所有內容。你可以下班路上用手機隨手記錄靈感,回到家打開電腦繼續寫,印象筆記付費后,支持更多設備同步。
2、以訊飛語記為代表的語音輸入工具。
只要對著它說說話,就能自動轉變成文字,這功能簡直是高效利器。現在搜狗輸入法也支持該功能。
3、以XMind為代表的腦圖工具。
有沒有發現,當你開車、洗澡、上廁所時,常常能構思好文章的脈絡?這時,你需要一款腦圖工具,迅速把腦中的框架記錄下來,并在其他碎片時間回想、完善。
4、以掃描全能王為代表的OCR識別工具。
查閱資料或者翻到某個不錯的紙質素材時,怎樣把書面材料轉換成可復制粘貼的電子文檔呢?OCR來幫你。
然后講講方法。
1、抓住想法,快速輸出。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老師讓我們一邊看書一邊記筆記,還要摘抄優秀句子。在無線互聯時代,我們可以利用工具,輕松抓住任何靈感與想法。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了新想法,不要評價是否靠譜,先記錄下來再說。
也許記錄的只是一句話,但是可以繼續延伸,寫出更多內容。
2、善于收集素材,用工具整理
電梯廣告那句文案真精彩,這個產品包裝的創意真不錯,剛看的那篇公眾號文章很有啟發,同事聊的那個段子太有趣了……這么多素材如何收集整理呢?
上文介紹的工具就派上用場了。可以用相機拍照,可以用印象筆記記錄,可以用OCR軟件轉成電子版……工具只會越來越方便,就看你如何利用。
微信公眾號5年來,誕生了大量優秀內容,每當看到好文章,印象筆記和有道云筆記還有轉存功能,在微信內就可以直接保存文章到自己的賬戶內。
而借助文件夾、標簽等功能,可以將收集的素材進行分類、整理,有了儲備,還怕寫文章時沒素材?
3、借助工具,讓文字記錄更簡單
印象筆記等軟件已經讓文字記錄很方便了,但是用語音直接轉化成文字豈不更方便?
有的情況下,不允許你坐下來認真寫,只能用語音先記錄著,然后再整理。
還有點人擅長口語表達,讓他寫出來卻非常困難,語音轉文字就是很好的功能,可以將口語表達記錄下來,再修改為書面的語言。
4、先弄出來,再不斷修改
又不是高考作文,為什么非要一字不差地從頭寫到尾?電子書寫的環境下,完全可以先寫再修改。而互聯網的“迭代思維”也告訴我們,在原型的基礎上可以多次迭代,最終讓功能越來越完善。
換句話說,假如有了框架、素材,為什么不先快速列出內容,再刪改、增添、潤色呢?好文章是一字一句改出來的,真正一蹴而就下筆成文的人少之又少。
還要記住,你的文章永遠有優化的空間,不要寫完后信心滿滿一個字都不舍得動。
假如是語音轉化的,一定要大膽刪除某些口語詞,比如“一個”、“然后”、“其實”等口語詞,以及“的”等連接詞。記住,不知道能不能刪的時候,先刪,看句子意思有沒有變,如果沒變就果斷刪。
5、從任意步驟開始
不要拘泥于語文老師講的那些作文步驟,你可以從任意步驟開始寫。只要有想法就先記錄下來,然后再組織。
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慣,也許你同時推進超過3篇文章,但是又有什么關系呢?
6、給別人看你的文章
初稿都是很爛的,可能別人看了半天也沒搞懂你寫的是什么,可能別人覺得另一篇類似的文章寫的更棒,不管如何評價,都記住并指導自己修改。除了內容本身,也要注意觀察讀者的閱讀過程,留心翻閱的速度,可以關注在哪里翻的快,在哪里翻的慢,對哪部分好奇,對哪部分無感。真實的內容消費場景是獲得反饋的最有效渠道。
再講講注意點。
1、要有版權意識。
收集素材供自己學習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旦署自己的名字公開發布的話,很多材料是不能隨便亂用的。
要有版權意識,尊重原創,在征得原作者同意后方可使用,以避免糾紛。同樣的,自己的作品發布后要及時關注各平臺有沒有人惡意抄襲,畢竟現在造假洗文太方便了。
2、保護個人信息
無孔不入的信息爆炸,讓人頭暈目眩,隨處都能暴露的個人信息也常常成為安全隱患。在使用素材時,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更要保護他人的隱私。
3、養成定期整理、輸出的習慣
光收集而不整理只會增加焦慮,而只收集不寫文只會白花功夫。要養成定期整理素材的習慣,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比如先一個月寫一篇文章,然后半個月寫一篇,或者想辦法在專業的平臺上發表。
最后給幾條寫作小技巧。
1、開頭很重要。
可以用人們熟悉的場景引入閱讀,第一步是吸引讀者的視線,然后再給出文章文章重點內容。
2、案例要豐富。
李叫獸研究營銷方法時,每個觀點都要找至少5個案例來佐證才會滿意。不管寫什么文章,都要有案例來豐富文章內容。案例即細節,有細節的內容才是可信的。
3、要能回答“我能幫你解決什么問題”。
不管推廣產品,還是做運營活動,用戶關心的永遠是“你能幫我解決什么問題?”
寫文章也是如此,一定要在文章植入“我能幫你解決什么問題”的理念。是緩解焦慮還是宣泄情緒?是升級認知還是學習技巧?是提高效率還是增長見識?是豐富談資還是指導實操?
4、重點突出。
大段文字、沒有重點已經不適合當前的閱讀環境,讀者越來越喜歡有重點的細碎文字。
記住,要梳理準確的文章框架并使用多級別的標題,要把重要的句子加粗,善用破折號,如果有并列的信息記得用項目編號……
5、讓文章有驚喜。
制造意外驚喜最容易讓用戶感動。無論“文末有彩蛋”還是“內含福利”,都更加吸引人。假如實在沒有資源,可以動動腦子:
能不能梳理全文核心內容做成海報放在文章末尾供讀者收藏?
能不能在全文結束的地方增加一些額外的暖心的內容讓用戶不舍得馬上就關掉頁面?
能不能利用留白讓讀者的閱讀體驗更上一層樓?
6、善于投稿。
多投稿,能獲得修改意見幫助自己提高,而善于投稿,就能給自己帶來資源。怎么投稿?可以研究某平臺的文章類型、讀者畫像,再以編輯的視角看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該平臺的氣質。也許同一篇文章要改成不同的樣子才能在不同平臺發表。
總結
環境和工具的變化讓以往的寫作經驗不再有效,面對碎片化的閱讀、思考,我們需要碎片化的寫作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可以大大提高收集素材、組織內容的效率。
如果有更好的建議,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