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萬古》“aeon”網站上的一篇文章《The Flavour Revolutionary》,中文翻譯為《風味革命者》,作者那迪亞.貝倫斯坦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名博士,也是一位味道歷史學家。
隨著現代社會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深化,都市里的年輕人吃代餐食物、吃輕食,更注重卡路里而忽略食物的口味。作者認為,其實食物的風味是不是好吃,可不是單純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對我們的健康也至關重要。
食物的味道如何,是不是能夠引起人們的食欲,跟健康是有密切關系的,食物的芳香、良好的口感激發起的食欲,會讓人的身體釋放出足夠的消化液,進行充分的消化,能夠有效避免消化不良以及相關的健康問題。
對于中國文化而言,作者所述觀點其實已經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形成,《論語-鄉黨第十》里就有論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簡言之,中國的傳統就是講究飲食習慣和風味的,只是現代社會讓我們丟失了應有的好習慣。
飲食,其實并不是口腹之欲這么簡單。
【 記憶,從美食起航 】
對于一個地方的記憶,往往是從美食開始,北京的烤鴨、天津的狗不理、重慶的火鍋、西安的羊肉泡饃……當三五好友相聚,把盞言歡時,或高談闊論,或低聲細語,談論自己所到之處,往往都是從一道美食開始,恨不得犄角旮旯的美食小吃都翻個遍,才能顯示出自己對這個地方的熟悉和對吃的在行。
對于一個地方的美食,你回想的是其所獨有的色香味,你會分享如何經歷千辛萬苦,尋遍大街小巷,最后等待了幾盞茶的工夫,最后看到第一眼、嘗到第一口的那個感覺。
我們的骨子里,是有追求高品質飲食的基因的,我們眼中所認為的美食,是可以閉目感受,靜心品嘗,無限回味的。
【 美食,從美的感受開始 】
所謂美的感受,就是對品質的要求。現實生活中最大的矛盾,是我們離農業社會越來越遠, 生活中的絕大多數都被工業化取代。離開了手工業,我們的衣食住行的所有東西都是由工廠量產出來,工廠追求的是量,而質是放在其次的。如果去國外一些老牌發達國家,你會發現最貴的東西都特別強調手工制作,其實是強調對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美好回憶,是對于發自內心的對于高品質生活的美的感受。
所謂品味,很多時候都是從味覺開始的。城市化、工業化越來越多的是對飲食的糟蹋。人們往往因為忙碌而忽略一頓精心準備的晚餐,一個粗制三明治、一份簡易便當便打發一頓飯。哪怕是再匆忙,如果帶上自己做好的健康便當或者是簡易三明治,它的品質真的還是不一樣。另外,我們在外面遇到了太多的不健康,食用油的反復使用、工業調料的胡亂參雜、漂亮蔬菜的農藥化肥、甚至是直接摻入化學品……毀掉的不僅僅是美的感受,更是我們的健康。
【 慢食,回味食材的醇香 】
初次去歐洲的時候,很不習慣歐洲人的飲食文化。在國內大城市呆久了,習慣了或者狼吞虎咽、或者推杯換盞的生活方式,沒有誰去在乎吃了什么。
當看到歐洲人一頓飯從餐前酒,到前菜、主菜,到餐后甜點、咖啡,中間再換幾種酒搭配不同的食物時,我們大多數人是處于一種狂躁狀態的。因為我們都認為自己太忙了,沒有必要耗費三、四個小時在一頓飯上。
但是,當你逐漸接受并習慣他們的飲食文化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生命中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每一種菜肴的制備、每一個湯品的熬制、每一份沙拉的搭配……更不用說原材料、香料的選擇、酒品的配合等等。時間耗費在這里,收獲的不僅僅是更多的友誼和快樂,你還收獲了一份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更高的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 用心,做一份愛的晚餐 】
還記得上次是什么時候好好的做一頓飯嗎?用的是什么食材?做出的味道如何?有沒有在這頓飯的過程中與家人好好說說話?
這是一份簡單的幸福,可是現在的人們都太忙了,忙到離不開工作、離不開朋友、離不開手機,而家人卻是習以為常。
你有多久沒有享受過食材在你的手中神奇蛻變為道道美食?你有多久為了家人一個滿足的笑臉而忙活半天?你又有多久因為忙而忘卻回家吃頓飯?
我知道,其實很多人都一樣。或許你需要的是,更多的關注家人的健康,關心家人的需求,和家人一起其樂融融,用健康食材,做一份愛的晚餐,享受美好的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