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二十多年,離開家鄉越來越久了,對過年的感覺也越來越淡了。然而那些帶著年味兒的記憶,卻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清晰了,這也許就是游子心中那一份對故土深藏不變的眷戀吧。
我的家鄉在東北遼寧,美麗的江城丹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邊境城市。因為有山有水有海的地理優勢,在老家的餐桌上總是少不了山珍海味。什么小雞燉蘑菇、炸蠶蛾、炒繭蛹、涼拌大黃蜆子、生拌蝦,炒海螺、海蟶子、海蠣子、面條魚、煎魷魚等等,真是說不完,道不盡。每每想起,口中都是津香四溢。
但是無論平日里餐桌上是多么的豐富,年夜飯依然是一年中人們最為期盼的團圓飯。因為遠離故土,這些年已經很少有時間回家過年了,于是那些從前和家人們在一起吃過的年夜飯,就成了我腦海中最難忘的過年的記憶。
記得從前一進入臘月,東北的年貨市場就開始紅火起來。各種夏秋季節收獲后晾曬好的干貨,紛紛地被擺上了柜臺。這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于各種干蘑菇、干木耳、蝦仁、蜆子干、粉條、榛子、松子、花生、瓜子等這些過年少不了的美食。除了干貨,各種冷凍的海鮮、豬蹄、雞腳、鴨脖,還有新鮮的豬牛羊、雞鴨肉都是應有盡有。別看北方寒冷,大棚里盛產的鮮嫩蔬菜在市場上也是琳瑯滿目。于是家家戶戶的冰箱和陽臺里就開始堆滿了、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年貨。
很多東北人家都有這樣一個習俗,就是過年的那些天基本上是不大做飯的,因為年前已經把過年時要吃的東西早早地就準備好了,所以俗語說:“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把油走?!本褪钦f過年前各家各戶都要蒸很多饅頭、豆包和包子,炸魚、炸蝦、炸丸子和各種各樣的油果子,做皮凍、醬豬蹄、醬大骨、醬牛肉、悶肘子、灌血腸、蒸豬肝豬肚,再做上一大鍋小雞燉蘑菇、酸菜豬肉燉粉條,于是家家戶戶過年前的那幾天都是一片歡騰的忙碌景象。
大年三十那天又是一年中最熱鬧最忙碌的時候,這一天要送舊年,迎新春,所以吃年夜飯就成了一年中最重要的闔家團圓的時刻。家里人口多的,這時候就要分出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小孩一桌,然后大家一起忙著裝飯擺菜,每一個桌子上都如同滿漢全席一般地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盤碟,常常是擠得吃飯時都找不到放酒杯碗筷的地方了。偶爾有淘氣的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水杯或者碗碟,這個時候大家就會異口同聲地說:“歲歲平安!” 那光景即使是平日里脾氣最火爆的父母,這時候也不想觸霉頭,說不好聽的喪氣話。于是小插曲過后,大家依舊是推杯換盞,喧鬧聲不絕于耳。
當然這些歡樂富足的場景,都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才出現。在我的記憶中還保留著很多在物質貧乏時代過年的情景。
那時候米、面、油、肉,和副食都是定量供應的,每家每戶平日里都是省吃儉用,把那些憑票才能購買的好東西省下來,留到過年時吃。所以小時候我們都是一天天掰著手指盼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能夠穿新衣,吃到平日里吃不到的那些好吃的東西。
因為食品的極其匱乏,很少有糖果餅干之類的小食品,所以過年時才有的炸丸子、炸果子、炸蝦片兒就成了小孩子們口中最好的零食。每到過年前,大人們都把平日里攢下來的肉票拿出來,到副食店里央求著售貨員多給割一點肥肉。那時候肉越肥等級越高,大家都希望過年能夠多買些肥肉回去炸油,因為食用油在當時可是極少的供應量,根本無法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我的父母因為有些文化,又都在大工廠里上班,而且父親參加工作早,工資比較高。家中只有姐姐和我兩個孩子,爺爺奶奶又都是很早就過世了,所以家里的負擔不重,生活還算是好的,吃年夜飯的時候偶爾也會有小雞燉蘑菇這樣的美食。那時的雞都是散養的,喂的是菜葉和苞米,雞油黃黃的,雞肉緊實又有彈性,和山里的蘑菇一起燉,那真是還沒開蓋兒就香氣四溢了,饞的我常常是守著鍋邊吞口水。直到現在,記憶中依然有從前母親燉雞的香味。這也是為什么野生蘑菇對我來說一直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即使很多年后,在加拿大這個遠離故土的地方,采摘野生菇依然是我濃厚的興趣之一。
從小到大,家里年夜飯的最后一道一定都是吃餃子。餃子是要留到年三十晚上快到十二點時才下鍋的,而且要趕在十二點鐘的時候端上來吃,這樣做是要討個吉利。因為餃子的形狀很像金銀元寶,所以大年三十吃餃子,寓意就是吃元寶,這一習俗也體現了東北人祖祖輩輩對富裕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年三十包餃子有很多說法。餃子餡一定要多過餃子皮,這叫“生財”,是剩菜的諧音。餃子煮好前,一定會有人問:“掙沒掙?”表面上是問煮餃子時有沒有掙破的,實際上是要尋個吉利,這時煮餃子的人就會大聲喊:“掙了,掙了很多!”寓意是新的一年家里會掙很多錢。于是一家人就在憧憬中歡喜地吃起餃子來。
我們家年三十包的餃子,里面還要放進去一些洗干凈的硬幣,為的是吃到錢時會有驚喜,帶來好運氣。我從小到大都是貪睡的人,即使是大年三十也熬不了夜,所以經常都是半夜里被家人叫醒,迷迷糊糊地吃餃子,吃到硬幣時一下子就給咯醒了。然后就是貪食,想吃到更多的錢,常常都是撐到不行才肯放下筷子,現在想起來小時候貪吃的情景也是有趣的很。
舊時物質的貧乏還引出了很多笑中帶淚的故事。記得母親曾說起單位的一個同事,因為家庭人口多,負擔重,生活拮據,平日里家中很少有好吃的東西。有一次過年時,父母讓兩個兒子去買節日里才有供應的元宵。在回家的路上,兩個孩子實在是太饞了,竟然忍不住把那一斤生元宵都吃了。回家后父母自然是很生氣,但也是心酸得不忍心責備孩子了。后來,那個同事在改革開放允許私營后就離職經商了,臨走前他對我母親說,他這樣做就是為了能讓家里的孩子們吃飽吃好。
如今,無論是故鄉還是新鄉都早已實現了豐衣足食,人們不會再為沒有足夠的食物準備年夜飯而發愁。這些年,隨著國家的日益強盛,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越來越多的人家開始選擇到飯店里去吃年夜飯,這樣好省去家人自己做飯的辛苦勞碌。琳瑯滿目的超市里,各種精美的熟食、糕點和小食品也早已取代了從前過年時才有的炸丸子、炸果子。社會的發展,物質的極大豐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和富足,但是同時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從前曾經擁有過的簡單的盼望和滿足的快樂。
在僑居海外的這些年里,每年我也會做年夜飯,可是兒子已經感受不到我小時候那種單純的過年的快樂了。過年對于移民二代的孩子們來說,只是與他們還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心里都會有些許的惆悵。但是我也能懂得,年輕的一代不會重復上一輩的經歷和故事,他們也會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回憶,如此想來常常也就心安了。
農歷2020年就要過去了,這一年疫情帶給人們的艱難還遠沒有結束,海外華人回家過年的期盼不知道何時能夠實現。此時此刻,我的心里充滿了對家人、對故土的思念,就用這一篇回憶年夜飯的小文來慰籍自己心中那一份揮之不去的眷戀吧!
二零二一年一月十七日 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