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感嘆時間好快,眼一睜一閉就是一天過去了?你是不是每天忙忙碌碌但是感覺啥也沒做?你是不是現在回想起3天前的事情卻沒有什么記憶?
如果是,你病了?。?!
由于互聯網和移動端的發展,世界進入3F——碎片化(fragmentation)、快節奏(fast)、自由(free)。很多人都患上了“碎片化時代綜合癥”,也就是“瞎忙綜合征”。如果你也患有這種病,別怕,紀元老師的這本《哪有沒時間這回事》給你提供了藥方!
只要掌握“三級技能”,熟練運用“三個清單”,就可以自如地應對碎片化帶來的沖擊。
初級技能——奪回碎片時間
藥方:時間段清單——安排日程
1. 為什么使用“時間段清單“?
安排日程大體分為兩種,按照時間的間隔分為“時間表”,按照事件的間隔分為“時間段”。
時間表又分為兩種:
一開始制定計劃的時候,我就是做的這種。但是有個非常大的問題,這種時間表太過于理想,所以實踐起來顯得慘不忍睹。一旦某件事出現意外會影響接下來一系列的日程。越是努力去執行嚴格的時間表,我們就越有可能體會到挫敗感、焦慮感,也就越無法堅持。
這種24小時時間表按“小時”劃分。作者也不推薦,“小時”不是人們思考每天的安排時的單位。
我曾經用過類似這種24小時的時間表,我用的是艾力的34個半小時時間表,上圖這個時間表是我在2014年5月13日的時間消耗記錄,雖然不是日程規劃,但是由于每次這樣的記錄時間自己不自覺地在做事時就會用“半個小時”來分割時間,它對我每天的學習沒有幫助,反而會讓我產生拖延心理。例如現在我想看書,但是一看手機時間是18:40,就會想玩到19:00再看書吧!18:30到19:00這段時間的記錄就是玩手機......這種記錄時間的方法我用了兩個月,我知道我的時間消耗在哪里,但是我無法改變,所以我拋棄了這種方法,它不適合我。
而“時間段清單”法是我看過的很人性化的一種方法。
每個人的精力一天中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人不是總高效,也不是總拖延。一天當中,有狀態好的時候,這時候應利用起來高效工作;狀態不好的時候可以用來處理一些雜事。
狀態無所謂好壞,只是有著不同的特點。把一天劃分成若干時間段有助于幫你發現這些特點,這樣才能做到適合的時間做適合的事情。
2.如何制作你的“時間段清單”
六要素:時間、地點、物品、環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狀態
Tips:
- 八分飽:不能把一個時間段安排的太滿,而是要八分飽,這樣才能夠做到輕松地把這一時間短的事情在這一時間段搞定,以免拖到下一個時間段。
- 儀式感:不同時間段人的狀態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切換”狀態。切換可以用一些儀式性的動作來完成,它標志著上一個時間段結束,新的時間段開始。
3. 如何改造你的“時間段清單”
通過建立良好的作息規律來優化時間段
- 利用早上時間
如何早起:早睡倒逼早起
早起步驟:1. 說到:確定第二天幾點起床;2. wake up:雙鬧鐘確保下床;3. 做到:起得爽快,睡得心安理得
早起安排:任何事情,工作、學習、鍛煉、早餐,甚至是打游戲,看電影
- 碎片化休息
人和手機一樣,都是有電池的,干什么事情都要耗電。所有有困倦感是正常的生理反應,是你的身體在試圖告訴你該休息了。困不是問題,困的時候挺著不休息才是問題。
消除困倦感:聽從身體的節奏,一天之中安排幾次小睡,一刻鐘左右,定好鬧鐘。
- 搶奪晚間時間
晚間安排:體驗溫情,享受放松,準備第二天
如何早睡:停止晚間刺激性活動(方法:打×),建立睡前程序。
進階技能——碎片時間豐富技能,建立人脈
藥方:碎片清單——告別無所事事
1.為什么使用“碎片清單”
在信息過剩的今天,我們每天都得無數的信息、想法、事情,碎片清單就是為了不讓大腦直接買你對這些碎片的侵襲。他的作用個相當于大腦的緩沖池,碎片來了,先全部進入緩沖區,大腦在合適的時候再去處理它們。
2.如何記錄“碎片清單”
-
記錄碎片清單的內容:信息、事情、想法
碎片清單的內容 -
記錄碎片的原則與要點:4W1H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插圖P79
3.如何處理“碎片清單”
-
用碎片時間處理碎片清單
-
6個問題處理碎片清單
可以不做嗎?——刪掉
可以以后做嗎?——放入“壓箱底”清單
可以找人幫忙嗎?——找人協助,委派他人
可以現在做嗎?——立即做
有明確的時間點嗎?——列入某天日計劃
接下來我能做些什么?——等待合適時機處理
-
“斷舍離”碎片清單
1.忽視舊清單,重新建立新的碎片清單,只寫眼前能想到的關鍵信息
2.逐一查看舊清單的內容,運用6個問題把有用的接著寫進新清單里
藥方:每日任務清單——輕松完成任務
1.為什么使用“每日任務清單”
在使用處理碎片清單的六個問題時,只用那些能被刪掉和能立刻就做的事情被移除了,但是還剩下一些絕對不可以被刪掉,同時比較難完成的。為了處理這些需要后續工作的事情,需要重新建立一個每日任務清單。
每日任務清單源自碎片清單,他們是碎片清單中那些需要你才去足夠行動才能完成的事情。
2.如何列靠譜的“任務清單”
- 有效思考
在列任務時思考細化,大腦提前預演。把任務執行是關于過程的思考由執行端放到計劃端,思考任務時,想的是完成任務的步驟 - 別讓事情占滿你
- 不分任務優先級:自律,借助外界環境
3.如何粉碎“任務清單”?
- 消除掉工作環境中的刺激碎片
- 用紙筆思考
- 碎片化專注
1.兩個自己:要想讓自己專注,首先得意識到自己走神了
2.放空:一旦意識到自己要走神,因該當立刻跳出當前的狀態去干點別的
高級技能——技能養成習慣
堅持習慣的意義:長期積累所形成的差距令人望塵莫及
對習慣的理解
- 習慣培養的成績:是概率。注重概率,而不是每一天都要做到,要把自己的情況放在更長的周期內去觀察。
- 如何開始習慣培養:聚焦可操作的行為、創造行為發生的條件
- 堅持的意義:談堅持,堅持的并不是結果,而是正確的過程
對習慣培養過程的理解
習慣培養的過程不是簡單地線性重復,而是在有機地變化。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無知期、探索嘗試期、行為固化期,穩定期
我把培養一個習慣想象成建一個房子:無知期是我有一塊地,但是完全沒有蓋房子的打算;探索嘗試期是我有建一個磚房子的打算,然后通過挑選磚的材質,水泥等原材料,開始砌磚;行為固化期是通過不斷嘗試和改進,已經成為合格的泥瓦匠了,是砌磚的“一把手”了。穩定期是房子蓋好,就算洪水淹了,我也能再蓋起來!
對不同方法在不同階段正副作用的理解
習慣培養的過程,容易出現問題的是在“探索嘗試期”和“行為固化期”
探索嘗試期:
1.要做好思想準備:向有經驗的人討教,避開雷區;不怕輸一盤,怕放棄比賽;避開誘惑,轉移注意力;取得朋友們的支持;不要公開承諾
2.選擇正確的適合自己的習慣:無法要求天生扁平足的人養成跑步的習慣
3.不要提醒自己“不做什么”、而是提醒自己“要做什么”
4.碎片化思維行為固化期:
控制好六要素:時間、地點、物品、環境、身心、他人
看過很多時間管理類的書籍,發現有時候書與書之間有很多悖論,例如有的說要進行公開承諾,可是本書提倡“不要說出來”,各有各的優缺點,見仁見智......但是所有書都是相同的地方就是告訴大家,just do it!
下圖是我的時間段清單,我已經開始行動,你行動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