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本書我還沒看完,除了順手在蘿卜書摘里留書摘之外,已經開始寫讀后感了,這本書對我的沖擊,遠遠超乎我的想象了,強烈推薦購買,肯定值得讀。
說真的,這本書還蠻出乎我意料的,很多沒想過的事情,這里面會寫到,很多以前懂的道理,他會系統化,那個系統化的角度,肯定是以前沒想過的。可以說是提高個人認知的一本利器了。
對,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就是:人的成長,也有復利曲線。
以前確實沒想過這個問題,大概這也是很多人的困惑,20歲之前,我們每個人都在一直學習,盡管很多是被迫,但是每天學習,就每天在成長每天在進步,但是那時候由于沒有超越里程碑(拐點),所以曲線很平緩,自己難免懷疑,難免糾結,覺得自己沒什么進步,看不到成果。
20歲之后,大家漸漸開始做不同的選擇,少數人堅持繼續學習,他們成為“終生成長者”,早晚有一天,他們會突破拐點,揚長而去,體現出復利的威力。
這本書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讓我體悟到了“重構”這個詞,李笑來無疑是一個跨界人,他很擅長把各個領域的概念糅合起來,當然,我們有句話叫一通百通,或者是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說,很多事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盡管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是確實很少,跨界的綜合運用概念,像他這樣,把投資的概念運用到個人成長中,可以說是首發了。
所以,這個觀點也就很容易讓人豁然開朗,以前很長時間的糾結,都找到了解答。
后面幾個部分,還做了其他一些概念的跨界融合,效果也都很好。
下面是幾段書摘:
有個詞叫“自信”。人最好能有自信,但應該是對自己的未來有自信。絕大多數人并不明白,無論是對現在的自己還是過去的自己,無論是自信、自負還是自卑,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要“現實”才對——錯了就是錯了,蠢了就是蠢了,該自信的時候自信,該自卑的時候自卑,胡亂自信或者胡亂自卑都是不對的。把自己變得更好才能彌補過往的那些錯誤,才能承擔當初的那些愚蠢造成的后果。
為什么有些人格外自信呢?不是因為他們在“裝蛋”,也不是因為他們過分自負,而是因為他們一直在搜尋屬于自己的“復利式增長曲線”—并且可能已經找到了—所以他們才會那么淡定,所以他們才會那么從容,所以他們才會在種種所謂“逆境”中依然善于保持樂觀(其實,如果能真正理解他們,你就會知道,他們不一定覺得苦,他們不是在強作歡顏)。他們篤信自己的未來,讓他們真正自信的是那個看起來還需要經過漫長等待但其實很快就會到來的瞬間。
有些人的曲線上揚了一段時間就回落了,以致終生從未超過那條成本線—無論什么都有成本,生活有成本,習得技能有成本,獲得尊重有成本,就連做壞蛋都有成本。成長這個東西,只有突破了成本線才開始真正有意義,在那之前都是在掙扎…即便是在突破成本線之后也要繼續成長。很多人在到達那個“里程碑”之后,人生曲線沒過多久就開始回落,再次回到成本線以下,這種現象極為普遍。
許多年前,當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就是20多年以前)就為自己畫了這幅圖。那條細細的橫線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提示,它就在那里清楚地告訴我,我所遇到的一切逆境,所感受到的一切委屈,以及正在經歷的一切不開心,其實都是我尚處在成本線之下所致。
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非常盲目地篤信自己不僅早晚會突破那條成本線,而且一定能活出那樣一條曲線—不知道最終刻度是多少的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