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輾轉書館,若許年縱覽群書,悟得此文以判當今讀書文化。
既有“開談不言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的狂傲之說,我就從紅樓說起。
自曹公作《紅樓夢》至今,縱有幾百年風雨文化的洗禮,此書風采從無衰減之兆,仍屹立于文壇中大放光芒,魏然不倒,更成為一顆無人可撼的泰斗明珠,書中字字傳神,滿紙滴淚,觀者無論達官顯貴,或是市井草民,只要稍一用心去品鑒此書、解悟神公曹雪芹,都能為文中一字一句心酸悲楚,抹一把嘆惜淚。它是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塊人人可以刨食的蛋糕,幾乎是每一個讀書人必獵之奇。
楚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每一個時代,都能創造僅屬于它的謳歌,然而,時過風云變,如今,萬里江山作了田,解了人們衣食之憂,卻少了一片供人閑時游玩的山水樂園,以至于現在的人即使酒足飯飽、醉臥棉床,倒覺得心中滿是荒蕪空虛,凄涼孤獨,當今世人,不過如此爾爾:
男——恨難盡天下美女供我片時之趣性
女——悲蒼天塑人不曾寄我施薔之貌容
是以悲恨滿樓,人為性牽,似乎在文字方面,我們做的,只是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把它轉換成數據,搬上了屏幕而已,創作空洞,還把文字該有的的美韻也丟了。
大家都忙著探訪一時之趣,余者也只順天應人,忘乎所以,但人人不忘內心初夢:皆做著明日必將發達的美夢,忙著攀藤附勢,緊抓著任何一絲登高的繩索,哪怕只是一線生機,這一切,即使我們不消為衣食慌憂,也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活得很累。
而有些人是沒有可攀之藤的,他們淪為漫山紅花中的腳下小草,不得已為生活奔勞,一段衣錦、一塊面包都能引人無縫插針,何況是低門檻的著書之路?在這樣的情境之下,騰達之欲自然無孔不入,無水自滲。
書籍本應是一股不染世俗的清流,我卻也可以從中感到著書之筆的焦急狂躁,筆尖流出的香墨只淌成了一堆黑壓壓、軟綿綿的痕跡,毫無牽心掛肚的文字從紙中流出,如何教人流連其中?狼藉一摞叢書滿架,卻生荒涼,嘆!但細思片刻,也稍能靜心,哪有腐肉不生蛆?啃食還需慧眼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