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 中國的券商其實就是投資銀行,但是由于中國的券商業務比較過度依賴于零售經紀業務,所以產生了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和國際的大投行還有不少的差距;
2. 投資銀行不是銀行,它不做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而做的是證券市場上的投資業務;
3.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要求商業銀行業務和證券業嚴格分開,分業經營,這才有了專注于證券投資的投行;
4. 投資銀行由于受到的監管比較松,所以它能夠進行很多金融創新。
在前三周的課程里面,我給你們重點講述的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金融中介——銀行。在接下來的幾周里面,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模塊——投資銀行。我把它稱為改變金融市場生態的新物種。
其實投資銀行這門課,在所有的高校都是最熱門的課程,因為我們在北大光華開設這門課的時候,是給碩士生開的,但是有很多 MBA 的學生都跑來聽。很多金融系的學生,畢業之后,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呢?投資銀行。但是很多人搞不太清楚:“投資銀行”,聽上去這么高大上的地方,是不是跟我們生活沒有什么關系?只是你們金融圈人士的一個專屬名詞???其實不是,投資銀行就在我們普通人的身邊。
很多的同學自己都會開戶、炒買股票。你只要買賣股票,就得有一個賬戶,就得在一個券商開戶,這些拉你去開戶的券商,其實就是投資銀行。中國的券商其實就是在國外我們所稱的投資銀行。不僅是中國,在日本、德國等地投資銀行也都被稱為證券公司。
一、券商其實就是投行
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在老百姓心中券商好像沒有給大家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就是拉著你去開個戶,然后賺你一點手續費。但是投行的業務好像就金光閃閃。其實這個跟我們國家的投行業或者券商業的業態是有很大關系的。比如說幫助普通老百姓開戶,賺取手續費,這一塊在投行業務里面是有專門名詞的,它叫“零售經紀”。零售經紀其實在全球的投行業里面,占比不是很大,大概連10%都不到。
但是,中國的投行,或者說中國的券商們確確實實主要是依靠零售經紀。在整個中國券商的收入里面有50%,都是來自于零售經紀業務,前幾年這個數字更高,大概要達到70%—80%。這就產生了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所有的券商,都特別依賴于零售經紀,所以你就會看到,經常會有券商打電話給你,要你去開戶,然后還給你免掉一點這個費用,那個費用。所以,這就是和我們國家券商業同質化競爭激烈的業態是緊密相連的。
而實際上呢,投行業務包括很多塊,除了零售經紀以外,還有公司發行股票、債券,需要有人幫助賣出去,這叫證券承銷;企業要搞兼并收購,需要人牽線搭橋,進行評估,提供融資建議安排,這叫兼并收購,這些都是很典型的投行業務。還有我們平時聽到很多的,像什么資產證券化、杠桿并購、私募股權投資,還有量化投資,也是屬于跟投行的業務有密切關系的。而實際上,在國際的投行業務里面,發行自營業務是做得最多的,大概能夠占到70%以上的比重,而發行、承銷、兼并、收購,大概能夠占到20%—30%,零售經紀其實是非常小的一塊。
更有意思的一點是,國外很多著名的投行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你一談到發行承銷很快會想到摩根斯坦利,這是鼎鼎有名的投行。你一說到兼并收購,就很容易想到高盛。你說到零售經紀的時候,那肯定是美林,它是整個全球投行的一個翹楚。
但是中國的投行業務就像我剛才說的,同質化競爭非常厲害,基本上依賴于零售經紀業務,所以就沒有給人一種金光閃閃的感覺。但實際上這些年以來的中國券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中金證券、中信證券,還有招商證券,這些大的投行其實已經發展得很好了,在做發行、承銷、兼并、收購業務上面已經邁出了很大的步子。但是確實距離國際著名的投行還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中國的投行業就沒有機會了,如果沒有機會也不會有那么多優秀的學子,都想投身于這個行業。
其實,隨著中國整個經濟的發展,有那么多中國的企業要走出去,也有很多外國的企業想要進來。那么我們在后面的課程里會給你講到,投行最重要的能力因素,除了它的專業能力以外,它的人脈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點。本土的投行,其實面臨著很大的機會。
現在你了解了券商和投行其實是一回事,只不過因為我們中國的券商行業跟國外的投行有差距,所以才產生了這么一個錯覺。
二、投行和銀行的關系
還有很多人有疑問,券商我很容易理解,做的是證券投資的業務,那它為什么叫投資銀行呢?它跟銀行到底是什么關系呢?
實際上在上個世紀的30年代之前,世界上是沒有投資銀行這么一個專門的稱呼,那時候都叫銀行。比如大家很熟悉的美國的大銀行家,老 J. P. 摩根,他當時旗下控制著摩根財團,摩根財團就是一個既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又做證券承銷業務的金融寡頭。比如說我們在第一周的課程里講過的伊利運河的債券,還有當時美國很多鐵路的股票、債券都是它承銷的。另一方面,它的分支機構也很多,在美國到處去吸收存款。當時還有很多的金融寡頭,像洛克菲勒、第一花旗銀行財團,都對美國的政經兩界有很大的影響力。
在20世紀初的前20年,是這種證券業加上銀行業混業經營的金融寡頭的黃金時代。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美國的經濟高速增長,另一方面,那時候大家對金融監管都沒有什么概念,所以混業經營加上毫無監管,美國的股市就節節上升。這些金融寡頭一方面吸收儲戶的資金,一方面又拿這些錢去做證券承銷,甚至參與到股票的交易中間。
然后就產生問題了。儲戶的錢和證券市場中間是沒有防火墻的,這里面會產生很大的風險,為什么呢?因為儲戶存款要求一個固定回報:我的錢要投到很安全的地方。而股票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風險投資。但是當時沒有人注意到這些風險,所以很多儲戶的錢流入了股市,然后也助長了股市泡沫的滋生。緊接著美國的股市崩盤,就發生了大蕭條,幾年之內,股票的價格掉了90%,然后美國大概有1/3的銀行破產了,很多儲戶當時在股市里面的錢就變得血本無歸了。
就像我在第五周第二天的課程里面講過的一樣,大蕭條結束以后,美國政府就開始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政策走向,然后在1933年的時候,羅斯福政府就頒布了一個叫《格拉斯·斯蒂格爾》的法案,這個法案就奠定了后來半個世紀全球金融監管的制度。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給金融市場加緊箍咒。其中最著名的一條就是說,商業銀行業務和證券業務要嚴格分開,實施分業經營。當時所有的銀行家都面臨著一個二選一的選擇。如果做商業銀行業務,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就不準做證券業;如果要搞證券承銷,兼并收購這些證券投資業務,就不準再做存貸匯的商業銀行業務。所以在這么一個很大的政治壓力底下,大銀團就開始做出自己的選擇了。摩根財團就把自己的業務一分為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摩根斯坦利就開始專門做投行業務。另外一家叫 J. P. 摩根,就做商業銀行業務。還有像花旗銀行,它猶豫了很長時間以后,就決定選擇自己更擅長的商業銀行業務,放棄了自己下屬的這些證券業務。
從那個時候起,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就開始正式分離。所以“投資銀行”這個名詞實際上是指從銀行的體系分離出來的,專門做證券投資業務。
三、“已婚男士”與“快樂的單身漢”
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離以后,產生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在前幾周的課程里面,其實我們同學都已經知道了,商業銀行體系,由于它有一個信貸擴張的機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特別地重要,是政府要嚴格監管的對象,而政府的首要任務是要保護普通老百姓的儲蓄的安全。所以,在監管的層面,大家就對商業銀行的要求特別高,比如像存款保險制度,要求銀行資金要和證券市場隔絕,還有銀行的自有資本率、銀行的杠桿率,從此以后都受到特別嚴格的監管。
反觀證券投資業務,它不一樣。只要是炒過股票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叫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證券市場的投資者是需要自己承擔風險的,正因為此,投資銀行受到的監管一直就比較松,這樣就給投資銀行家很多“開腦洞,搞創新”的機會。
我在北大上課的時候,給大家打過這么一個比方。商業銀行,它像已婚男子,生活有規律,三餐有人管。它可以吸收存款,但是它也得受到婚姻的很多限制。那投行呢?就更像快樂的單身漢,約束少,容易創新,但也容易冒險闖禍。
投資銀行的創新真的是很多,而且幾乎每一樁、每一件都把全球的金融市場大大地往前推進了一步。比如說在第四周第二課里面,我們提到的貨幣基金,曾經推動了美國金融自由化的進程,它就是投行為了繞開利率管制,吸收存款來設計的;還有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被譽為這半個世紀以來最偉大的金融創新工具,它改變了全球的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的格局,它也是從投行投資的轉手證券開始的;還有對企業的投融資、公司治理,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杠桿并購,也是投行創造的;還有現在富得流油的、很多人都想進入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是從投行的杠桿并購起源的;還有現在全世界風靡的風投、創投,全部都是投資銀行家的創新。
在后面的幾周課程里面,我會給你一一地講解這些投資銀行業務,之后你就會更加理解為什么我說投資銀行是一個改變了金融市場生態的新物種,你也會更加理解為什么那么多學歷高、背景好的學生都特別向往進入投行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