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鳳姐又“火”了一回。
2017年1月11日,公眾號“我就是鳳姐”推送了一篇《求祝福,求鼓勵》獲得了320萬的閱讀,以及超過20萬的微信贊賞。
1月14日,鳳姐表示自己會將這20萬捐出,并且永久關閉贊賞功能。
▲“我就是鳳姐”公眾號文章截圖
緊接著,14號下午,鳳姐在微博中發文否認了有推特賬號的事情,她否認自己有“炒作團隊”,并坦言:“希望一些惡意中傷的人保留一絲善良,對我口下留情。”但有網友曝光:承認《求祝福,求鼓勵》一文非親筆。
▲網友曝光截圖
說實話,這三件事連著看著實有趣,峰回路轉,曲折迷離,簡直是一本出色的懸疑小說,比明星出軌有看頭多了。三件事就是三個最火的關鍵詞:雞湯,慈善,辟謠。鳳姐無疑是一個成功的爭議明星,每制造一個爭議,就立刻用一件事堵住公眾的嘴巴,然后繼續創造爭議。“我就是鳳姐”感動了普通大眾,可激怒了知識分子。
意料之中,媒體精英的評論口徑一致,他們把筆鋒或對準了“鳳姐”,或是那些“無腦大眾”。其實這也難怪,我也算一個小小的微信運營人,無比眼紅。每天有上萬的公眾號推送文章,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別說高贊賞高閱讀量,10W+,有人贊賞就謝天謝地了。微信公眾號“我就是鳳姐”的存在,對每個在電腦前不舍晝夜,費盡心思遣詞造句的作者是一種侮辱。稍有文墨的人都可一眼看出,只能算是文風樸實。
▲鳳姐微博截圖
但是,我不得不說,我不愛看主流媒體的“那些”文章,即便我也算一個“不知好歹”的新聞小學徒,鳳姐按新聞傳播教科書來說,就是一個低俗的文化符號,迎合了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不知道你有沒有和我一樣“叛逆”:很多文章美則美矣,你卻不知所云;許多文章內涵深度,你卻“一滑而過”;太多文章三觀極正,你卻讀不到半點“人性”的存在。若是作者換成張三李四,你是完全沒有辨別力的。然而,鳳姐的文章再垃圾,即便不少人視而不見,但她的確有自己的獨特且有價值的看法,能讓所有人明白:她就是鳳姐。
曾有個公道的媒體前輩說:“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只能算是推文,我們不必期望深度閱讀,因為對于大眾來說,我們只是一個雜志的角色。”我深以為然,不是公眾太膚淺,而是媒體故步自封,一篇大眾媒體的推送,若是達不到高中生也看不懂的地步,便是失敗。把微信文章當成大學論文的良苦用心,教化公眾,自然是冷落。在主流媒體的文章中,你始終能嗅到過多的高高在上,看到太多的言辭譏諷。追求所謂“深度”的人不會每天在閱讀微信公眾號花太多時間,我們只是雜志,何必勉勉強強成為一本書?
▲鳳姐微博截圖,她的言論滿滿“反主權”
當然,我這篇文章并不是洗白鳳姐,只是感覺,在談論鳳姐的時候,我們總像是忽略了些什么。
有時我會想:那些媒體精英人的人生中,身邊沒有過一個“丑人多作怪”的“鳳姐式”女孩子呢。我相信,肯定有,只是不在一個圈子。我也相信,那些關注鳳姐的人,有的曾經是或依然是“鳳姐”,更多的是曾經“欺負”過“鳳姐”的人。
或許每個群體里都有這么一個“供人取笑”的人吧,TA是這個群體的“公共玩具”,男男女女,皆可染指。
曾幾何時,我也是一個群體的“公共玩具”。
那時我“得罪”了一個喜好搬弄是非的同學,她工于心計,離間我為數不少的朋友,謠傳我的小秘密,巧妙地放大了我身上的每一寸缺陷。很快,明明與之交好的同學,對我置若罔聞,明明素未平生的同學,對我惡語相向。
你永遠不知道一個性格內向,成績差勁,身材肥胖,外表平凡的女孩子的集體生活是怎樣度過的,即便她從來沒有做過一件傷天害理的事情。我常常想,如果當時鳳姐已經成名,她的每一條微博都能成為我活下去的希望。這樣的故事,天天發生在任何人的身邊。盡管不少人會否認,我們常常會選擇跟隨那個人群中的“老大”,成為一個不知廉恥的“加害者”。人群中最宅心仁厚的那批人,也只能選擇沉默。受害者,施暴者,沉默者,總有一個是我們。
可是,奇妙之處在于,我們對這種群體的“公共玩具”,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第一次聽說鳳姐,是從一個同學得知的。談笑中,她眉飛色舞,言語雖是難聽戲謔的,可你可以感覺到她的激動萬分,她像說笑話般地在侮辱他人。是的,我們需要“鳳姐”式的存在,我們需要這樣一個“玩具”,我們需要一個人讓我們覺得TA很蠢很糟。
▲網友為鳳姐P圖
一個“公共玩具”,會受到許多殘酷的對待,比如個矮體胖A同學,日常收發的作業本常被丟棄在地板上,不時可見踩踏印;隨身的物品被寫上污穢的言語,只能舍棄;自習被砸后腦勺,宿舍床單甚至被灑了尿液。但這種對待,并不是“心懷惡意”。這就好比,小孩子玩弄自己的玩偶的時候,常會將它“大卸八塊”,從不是因為真的討厭它。正如“鳳姐”,喜聞樂見她的驚世駭俗,這些人在多數。
▲鳳姐粉絲口號
這和我們所熟知的“校園暴力”迥然不同。如果說排斥“鳳姐”只是出于集體融合需要,那么排斥某個“討厭鬼”就真是出于私人恩怨了。
倘若這個“孤立者”成為某個報復心較強同學的眼中釘肉中刺時,當這個“孤立者”的存在對于他們來說構成威脅,TA不必是玩具,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玩具”的,TA可以瞬間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受害者”,惡作劇變成拳打腳踢,惡語相加演變成真刀真槍,TA的結果會是一個可怕的新聞,TA可能會自殺,也可能橫尸某處。凡是經歷過孤立的人都知道,告知學校老師只能適得其反,最好的方法只是轉班轉學,有時甚至只能遷移到另一個城市,才能重獲新生。
“比起Angela baby,我更喜歡鳳姐”。抱有這樣想法的人,從來都不屬于少數群體。Angela baby貌美如花,還有一個如意相公和一場盛大的婚宴,就像你身邊的“班花”,她可能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也可能四面受敵,暗箭難防。比起鳳姐,Angela baby式的女生,更有可能成為那個“暴力受害者”。
2015年黃曉明和Angela baby大婚的那天,在我的朋友圈,有人發布了他們的“整容前合照”。我無意非議他們,因為他們完全出于“好玩”,他們不明白婚禮對于一個女生意味著什么,他們不知道一個司空見慣的“X你媽的”都曾是這人世間真實存在過的,發生在某個人身上的,痛苦至極。
不會只有一個自卑的姑娘,躲在被窩里關注鳳姐。也不會只有一個普通的好人,躺在沙發上欣賞鳳姐。支持鳳姐,其實也是他們的一種自我救贖。他們感動她的堅強,他們理解她的“胡話”,他們認同她的“真實”。她替他們發聲:自信爆棚的個人,肆意意淫女明星,甚至是對政權的“反抗”和死亡的“迷戀”,還有那個“美國夢”。你可以瞧不起這個群體,但絕不能否定這的確是真實存在的一種非少數看法。這并非“審丑”,也并非低俗,只是來自不同際遇的不同觀點。
▲知乎網友的可信考證
我們的知識分子始終是矛盾的,群眾的物質生活和人生態度是割裂的,他們永遠關心民生疾苦,卻永遠將平凡群眾拒之千里之外。他們永遠期許人人皆圣人君子,卻永遠把群眾棄在鄙視鏈的最底層。20萬人為鳳姐支持贊賞,是媒體對普通民眾心理的冷漠和缺失,即便這場“鳳姐秀”,更像是媒體的自導自演。
▲鳳姐成為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雖已解約,但仍然掀起軒然大波
當然,鳳姐是一個絕不可能被“洗白”的公眾人物。她好似一個楚楚可憐的三級片女明星,明明在鏡頭前赤身裸體,卻妄圖把脫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她所有的非議,都是自作自受。
▲鳳姐微博截圖
但是,正如某某網友說的,我們永遠能從鳳姐身上學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