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元認知的方法之一是通過像鍛煉肌肉一樣的方式鍛煉大腦,簡單的說就是打坐,或者昨天有人回復說“老和尚念經”來的更形象。當然需要認清的是,這并不是我們傳統理解的宗教思維,雖然這個過程很早就已經被使用,有很多叫法,比如打坐、禪修、內視、冥想,為了區分開來,李笑來老師創了個中文,叫“坐享”。今天要分享的是另外兩個提升元認知的方法:
#興趣#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但是每個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之時,很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也是最近這幾年很流行的一個詞叫“心流”(Flow)。這是另外一個提升元認知的小方法:通過全神貫注而使元認知能力徹底放松。
全神貫注其實分為兩種:主動的和被動的。被動的全神貫注大多數人經常體驗,比如讀小說、看電影、玩游戲等等。這種全神貫注屬于外部的控制,小說、電影、游戲的設計者們是“掠奪他人注意力的專家”,他們知道如何設計才能讓人們興奮,讓人們上癮,讓人們離不開,甚至不惜動用一切心理學研究成果去把控自己的“獵物”。
這里說的是主動的全神貫注,有人喜歡養花草,有人喜歡彈琴,有人喜歡跳舞,有人喜歡跑步,有人喜歡制作大型模型。這些興趣中都是必須刻意練習才能獲得進步的技能,要滿足這個要求,那因興趣而產生的全神貫注,才可能是主動的,才可能是對可以訓練元認知能力有幫助的。
#反思#所謂一日三省,并不是圣人才該有的習慣,這幾乎是可以訓練元認知能力的最高效手段。每天花上10分鐘的時間,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結果,琢磨一下自己有沒有邏輯謬誤?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又緣何走了那么個思路?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結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那些影響因素究竟有沒有根基,有沒有道理?
大多數人的反思活動最初常常是“無疾而終”的,想著想著就亂了,想著想著甚至就頭痛了,我猜大多數人就是這樣才放棄的罷。
反思,不僅是一種元認知能力的刻意訓練方式,也是調整情緒的根本。觀察和研究一致表明:控制情緒,和控制時間一樣,幾乎是徒勞的。而認清情緒的來源,就是在調用元認知能力。比如”我很生氣“和”我知道我很生氣“就是兩個巨大的差異,前者只能在接下來的每一秒更生氣,而后者卻因為元認知的激活而轉到”我為什么很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