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剛上班期間,作為一名老師,在開學、期中、期末都會讓學生匿名寫出自己的困惑或者對我的意見和建議,主要目的是了解學情。
期中影響比較深的是一個問題學生寫出只對語文、歷史感興趣,對其他課程不怎么感冒,甚至翹課去書店看文學方面的書籍。有一次被班主任發現,不僅計了一小過,還叫了家長,讓父母知道是很嚴重的問題。在父母的怒罵和督促之下,他曾有一段時間丟開一切小說、散文、詩詞、歷史故事,決定把把自己浸泡在英語課本中,一天利用四五個小時學習記單詞,背語法,做習題。盡管他如此努力,但天公不作美,期末考試除了語文歷史令他滿意外,其他科目都不及格,他失望極了。
對于上述材料中的學生,我想當他硬逼自己去學習英語時,只是身體在那撐著,而心思根本不在英語學習上。
三毛說:學問是一張網,必須一個結一個結地連起來,不要有太大的破洞才能網到大魚。而學問的基礎,事實上在我們進入幼稚園、小學、初中的這幾個階段中,都漸漸地在向下扎根,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又一個漁網的結,缺了一個結,便不牢固了。
是啊,基礎是很重要的,沒有根基的人,將來走任何一條路都比那些根基深厚的人來得辛苦。而語言的學習,尤其是英語,如果不在當地國家學習,除了死記硬背與用功,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校安排的每一門課程,都是將來走入社會時所必需的基本常識,這些知識,可以使你未來的人生更充實,未來的生活更得心應手,走到了那一步,再往自己喜歡的方面做更深一步的探討,也為時不晚。
當然,面對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是很難集中精力去應付的,但我們不妨從自己喜歡的課程入手。
比如把數學當成推理小說去看待,你就是那個偵探,一步一步推理下去,答案出來了,兇手被你捉到,而且沒有冤枉好人,這不很有趣嗎?
把生物和地理想象成是一位田園詩人面對優美的風景,思考樹如何生長,花怎么開,蜜蜂如何采蜜,雨怎么形成的……
至于物理化學,你就當是看科幻小說了。
試著放松自己,用另一種眼光和心情去嘗試、探索他們的神秘,一個人在知識上,是可以有多面性而一樣和諧存在的。我們必須明白:讀書不是為父母,讀書是為了充實自己。懂得支配時間的人,才是聰明的人。
相信你就是那個聰明的人,不能再偏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