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根基——概念本質04

_生活的根基——活在當下vs活在未來

“活在當下”,是個俗世中非常流行的建議,這個建議甚至可能曾使我們這里的很多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可若是你認真讀過上一期【最大的枷鎖】的文章之后,尤其是反復讀過那個句子之后……

它們被困在永恒的當下……


你還會覺得“活在當下”是個好建議嗎?我猜你不會。我猜你會毛孔驟然收緊,猛打幾個寒顫,并且腦子里有個聲音說,“我絕對不應該把自己困在永恒的當下!” 難道沒有嗎?

過去,現在,將來。


有沒有辦法“活在未來”呢?答案是肯定的:

有。事實上,我們不僅有辦法“活在未來”,我們也必須“活在未來”。對,就是必須,否則沒有出路。


因為“活在當下”,就是被永恒地困住,“活在過去”,那就相當于被永恒地困在更差的地方。所以,即便是掙扎也要活在未來,哪怕“部分活在未來”。

怎樣活在未來呢?其實這個詞聽起來有多玄,做起來就有多簡單:

1.你對未來有個預測;

2.那個預測需要時間才能得到結果;

3.你篤信你的預測是正確的;

4.于是你提前按照那個預測的結果行動、選擇、思考;

5.你終將走到那個結果出現的時刻;

6.最終證明你的預測是正確的;

7.那么,由于你提前按未來正確的結果行動、選擇、思考,于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你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是“活在未來”的。


預測,是少數人才能掌握的能力。理由之前也說過,大多數人其實是不肯放棄百分之百的安全感的,于是,他們不肯放棄全視角,于是他們無法長期深入地關注、思考任何問題,于是,別說預測了,他們沒有過去,他們沒有未來,他們其實甚至連“當下”都沒有——你仔細想想,“當下”這個概念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實際上是相對于“過去”和“將來”才有意義的概念。更準確地講,他們其實“只不過是就那樣存在著”而已。

我們先一起看一個很簡單的預測:

長期來看,腦力的產出率一定比體力的產出率高,且高出許多個量級……

體力增長的玻璃頂很明顯,腦力增長的玻璃頂不知道在哪兒……

體力衰退的時間來得很早,腦力衰退的時間來得晚很多……

通過暴力可獲得的暴利正在減少,因為大趨勢上來看,一定是知識更可能產生更大的暴利……


也許你會想,現在這不是明顯的事兒嗎?這算是什么預測?!

這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還在讀初二的時候,日記本里寫的東西(措辭稍微做了調整)—— 那時候我天天泡在延吉市青少年宮擺弄那臺只能跑 BASIC 編程語言的 R-1 計算機……

許多年后再看筆記本里的這些記錄,知道這一點都不是“驚為天人的大智慧”——這些話實際上都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從書上、雜志上看來的……上個世紀整個八十年代,媒體上的主流論調之一就是:

知識就是力量。

科技就是生產力。


我當時甚至并不在意“知識就是力量”究竟是誰的名言,也沒有糾結過 Power 究竟應該指的是“權力”,還是“力量”;只是想來想去,認定這道理是對的,一定是對的,于是篤信。

既然我相信這個道理是對的,那么,即便眼見著當時還看不到特明顯的效果,但我也能猜得出,在未來,也許是不遠的未來,也許是很遠的未來,那效果一定會明確而又顯著。

那怎么辦?不管別人怎么說,我篤信這個道理,于是我就只能按照這個道理所指引的方向以及方式行動與生活。

到了 2005 年,讀 Steven D. Levitt 的 Freaconomics (中譯《魔鬼經濟學》),其中提到,紐約的黑幫現在已經賺不到多少錢的同時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險,不禁啞然失笑;想起來這其實是二十年前的論斷之一,現在結果非常清楚。到了 2013 年,我陸續認識了很多游戲行業的大咖,于是經常慨嘆,那些黑幫成員要是知道那些九零后的程序員是怎樣寫游戲賺錢且無生命危險的,估計都得羞憤得七竅流血……

許多年后,再想起這個事情,我的體會是:

在知識積累這方面,我確實做到了“活在未來”。


因為許多年來,我確實一直在用知識賺錢,講課,寫書,投資,創業,都是靠知識的,且靠不斷習得、不斷改進、不斷積累才能產生意義的知識。

而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剩下的大部分,尤其是“肉身”,當然一直“活在當下”——而肉身這個東西,也只能活在當下。所以,我們所說的“活在未來”,本質上來看,只能是“思維上的活在未來”。

你看,甚至不需要預測,只需要認真對待那些簡單、樸素而又深刻的道理,若是經過思考認為它們是正確的,那么就要篤信,并且按照那些道理踐行自己的生活,那么,終究有一天那些道理就好像是“顯靈”了一樣,明確無誤地證明給你看,“你就是做到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別人在困在當下的時候,你活在未來”。

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一個在 2016 年 8 月份之前展望未來的預測。

經過整個 2014 年的思考,到了 2015 年上半年,我基本上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

1.貌似消失的了各種社群一定會卷土重來。

2.新生代的社群的數量肯定會超過上一代社群的數量。

3.新生代的社群,免費的將逐步被收費的超越。

4.以交易為核心的分享將逐步超越以信息為核心的分享。

5.可能成為社群壁壘的大抵上應該是收費與內容積累。


于是,我開始跟身邊的朋友說,收費時代來了,社群會逐步重新火起來……說了很久,其實沒幾個人搭理我的——真的沒幾個。于是,我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就于 2015 年 8 月份開通了微信公共帳號(很多人都在說,微信公共帳號的紅利期早就過去了);到了 10 月底,積累了大約 4 萬個訂閱用戶;而后隨即 11 月份我就開始動手搭建各種收費社群,也幫身邊的一些朋友設計搭建……甚至組建了一個團隊,開發一個可以作為社群工具的基礎設施……

我不太喜歡有什么事兒好像特別了不起似的總是藏著掖著,我總覺得可以言無不盡,反正我天天都在琢磨未來,有無數的進一步思考。

再過一兩年,收費社群成為常態的時候,大家就能夠清楚地認同了。于是,在這個層面上,又一次做到了“活在未來”。

請千萬注意:我的預測并不一定正確。事實上,我自己知道自己預測成功的歷史數據沒多好看。但“不確定性”是不可消除的,于是,我只能按照邏輯行事。再過一兩年或是很多年,若是收費社群并未形成常態,免費還是沒有被超越,那我就在這個層面上沒有做到“活在未來”,或者說,“活在了錯誤的未來”……可那又怎樣呢?反正我這種人早就放棄了“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活在未來這事兒,一輩子做到一次,就很開心了,收獲不可想象了——可問題在于,一旦開啟了這種模式,一旦有一次清楚的成功,后面就停不下了,因為做到越來越容易,越來越自然,乃至于最終只能在思維上“活在未來”。

讀到這里,我們可以一起做一個預測:

最終,活在未來的人一定比活在當下的人有更多的財富


道理很簡單啊:

所謂的投資,無非就是用現在的資源換取未來的資源。


這一期的話題,活在未來,其實是以后我們經常會重新回顧,再次展開,而后還要反復來過的基礎話題。請保持耐心——尤其是對“突然之間有很多疑惑”帶來的不適感的耐心。

請認真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你曾經做出過的最重要的正確預測是什么?為什么它那么重要?

2.你做出過的最大的、而自己卻最終并沒有因此獲益的預測是什么?為什么它是最大的,又,為什么你并沒有因此獲益?

3.過去的十年甚至二十年里,你也知道“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金錢”,可為什么你實際上并沒有重視這個道理?哪兒出了問題?

4.每天花三十分鐘時間,預測一下明天,下一周可能發生的事情;有哪些是你能想到了但你身邊大多數人估計想不到的?(也許你會失望,你想不到符合后一個標準的東西……沒關系,別有壓力,那是因為你過去從來沒做過這事兒造成的。)

5.評估一下你身邊的人,誰是預測能力最強的?再想想為什么你過去并沒有與他建立深入的關系?為什么你很少與他有深入的討論?

好,以上就是今天?終生實踐者? 本期文字版的全部內容,歡迎你在留言區里寫下你的“成長記錄”,我們下期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一期?|下一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