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做指讀訓練時,遇到的小書是Mop(海尼曼GK,level C)。這本書三個月前我們曾經指讀過,當時讀的很好(其實應該是背的很好)。
看到我拿出這本書,熊有點不樂意:媽媽,這本書我讀過了。
彼時我也以為會很簡單,但還是堅持:那就趕快讀一下過了就好啦~~
但事情卻不那么順利:過了這么久,原來“背下來”的內容早忘得七七八八了,熊希望我先給他讀一遍;而我堅持這本書大多是CVC單詞,他應該可以通過拼讀的方式自己讀出來,所以希望他自己嘗試(這里當然有我的預設和擔心:我想“檢驗”一下他拼讀cvc的實戰效果,怕自己先讀一遍就又變成“背書”了)
于是……一句 but Mop did not come,每個單詞挨個拼過去,拼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怎么讀;好容易把前面三個單詞都讀對了,又丟了not……每頁一個but Mop did not……的句子,每次都要挨個重新拼一遍,每次都卡在not那里。
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還沒等到讀完,熊就徹底奔潰了,他把書往地上一丟,帶著賭氣的語氣說:我現在不想拼!我不要讀了。
上節課姜老師剛說過“必要的時候要逼孩子”,加上我其實也并不是完全沒有脾氣的:每頁都是一樣的句子,拼了三遍以后,也該背下來了吧?怎么還搞成這個磕磕巴巴的樣子!我盡量保持平靜的語氣:我們再來一次。
熊不肯,我加重了籌碼:如果這個句子讀不通,我們需要把這本書再讀一次。
可能是“重讀一次”壓力太大,熊又堅持嘗試了一句,效果依然不好。
他把書放下,抬起臉來,眼淚吧嗒吧嗒的從大眼睛里掉下來:我不,媽媽,我不讀了,我現在就是不想拼。說完就咧開嘴哭出聲來。
看著他哭得可憐,我伸開雙手。熊一邊撲過來一邊委屈的喊:媽媽你幫我擦眼淚~~軟軟的賴在我懷里。
毛茸茸的小腦袋湊在身前,我的情緒也漸漸降溫下來。拿紙巾擦了眼淚,摸摸頭,熊也慢慢平靜下來。
有點像自言自語似的,我說:好奇怪呀,明明以前咱們已經讀的那么熟的書,怎么這次這么難了呢?
熊沒說話,但我感覺到他停了一下。
我繼續說:嗯,因為以前你是聽完媽媽讀,然后都記下來了。能夠把背下來的句子,一個一個和書上的字對應上,其實是挺厲害的。
熊抬頭看我,那個“挺厲害的”的評價似乎讓他比較受用。
我沖他笑笑以示鼓勵,然后繼續:那會兒咱們還沒有學會拼單詞,你記住了他們一隊人的名字,他們就很高興了。現在你認識cvc單詞了,再像以前那樣一隊一隊的記,他們就不樂意了。他們每一個都想讓你記住自己的名字,所以如果你叫了這個,沒叫那個,他就會跳起來喊:不行,小熊,你還沒叫我的名字呢!
熊聽著聽著,臉上有了笑容。就在我準備再夸張一點,形象一點跟他說說的時候,他忽然抬起頭對我說:媽媽,我大腦蓋子開了!
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從前我們說起“大腦蓋子”,要么是游戲,要么是我自己發脾氣后的解釋,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小熊說起自己的情緒——但我還是很配合的抱起他的手:是嗎?蓋子開了?讓我看看!怎么才能合上呢?
熊豎著四根手指,咯咯的笑著。我給他彎下來,他又繼續伸開——此時一切又變成了游戲,剛才焦躁的氛圍已經一掃而空。
玩笑了一會兒再回到讀書上,我繼續了那個“點名”的比喻:我們再一個一個的喊一次他們的名字吧。
這回明顯就順利多了,雖然熊還是會拼了not就忘記了前面but的發音,雖然一個一個都拼完,重讀句子的時候還是會打磕巴,但我的提醒變成了:小熊小熊!你忘了我啦!不行哦,還有我呢~~熊就會笑起來,然后從頭再讀一次——一本書讀完,也不過一兩分鐘罷了。
最大的差別是:在開心的時候記住書中內容,明顯比被迫的時候輕松多了。
后記:
其實我一直記得姜老師說過,拼讀階段孩子不容易有成就感,情緒狀態也容易低落。這時候要憑借家長的毅力幫助他、陪伴他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
更深有體會的是:當孩子的情緒低落、進展艱難時,比幫助孩子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不被孩子那份“正常但不愉快的情緒”傳染。我們的角色是支持者和幫助者,只有我們自己是平靜的甚至積極的,才可能有余力去“幫助孩子”——這并不容易,但值得去做。
因為,在我幼小的孩子心中,我就是他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