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先簡單介紹本校學生家長大多是農民或常年在外務工人員的情況和本校的文化價值體系?如果需要,請您補充一下)
祖國的未來有多重要,教育孩子就有多重要!對于孩子來說,家庭和學校就是他們成長中的兩個最重要的“教育場域”。由于新城小學特殊的地理位置開展家校共育尤為重要。新城小學地處由農民搬遷聚居而成的新城,學生家長大多都是沒有太多家教知識、不太重視孩子教育的農民,所以,在教育孩子時,家庭和學校的關系常常無奈地處于“斷裂”狀態。杜威曾說: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分離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費”。怎樣打通二者之間的隔閡,實現家庭和學校的有效溝通,讓家校共育作用實現最大化,是我們新城小學一直在探索和實踐的方向。
經過深思熟慮,我們在學校雅行文化的基礎上,提出“和雅”的家校共育理念。
“和雅”顧名思義是“和睦慧雅”,我們希望通過家校共育活動,家長能夠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做慧雅的家長。孩子生活在和睦慧雅的家庭中,才會幸福快樂,才會健康成長,才會成為一名真正的校園小雅士。
有了“和雅”文化推動家校共育發展這一想法后,我們學校馬上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創辦了家長學校,并召開了一系列的家長會。可是,這些工作做完后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很多孩子的家長依然認識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跟老師溝通時就會說一句話:老師,你該打打,該吵吵,俺也不會教,這孩子就交給你啦!家長的這句話總是令老師們哭笑不得。
經過深入分析,我們認為家長不懂家庭教育重要性、缺乏家教知識是最為重要的原因,于是,我們新城小學的一系列家校共育行動開始了……
一、和雅課堂——原來孩子可以這樣教
其實,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更優秀,但是,由于父母們從來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培訓,在教育孩子時甚至還在使用父輩、祖輩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自然南轅北轍。只有先改變父母,然后才能改變孩子。
怎樣才能改變父母呢?我們決定開設“和雅課堂”,為家長們普及家教知識。為了提升老師們家校溝通的能力,學校給老師們買來了關于家校溝通的書籍,讓老師們研讀、交流;學校還出資,讓部分老師接受了家庭指導師的培訓,取得了家庭指導師證書。之后,學校成立了家校共育講師團。講師團由家庭教育指導師謝項鶴、郭瑞玲和熱衷于家庭教育研究的何萍、聶玉嬋、程艷、李小麗以及部分從事其它行業的家長組成。講師團成員成員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與特點,定期舉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講座。
經過周密的策劃后,新城小學“和雅課堂”開講了。段校長以《家校之間有個娃》為主題,深入淺出的講解了家庭教育無法代替的作用,并介紹了幾種親子溝通的方法。聽完講座之后,六三班盧曉晴媽媽回到家就給女兒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親愛的女兒,每次在班級微信群里看到你被表揚時,你不知道媽媽的心情有多激動!我的女兒是優秀的,是最棒的!我最親愛的女兒,是你讓我感到生活的快樂,是你讓我對生活充滿無限希望!媽媽永遠愛你!”
讀到媽媽這封信的盧曉晴開心得眼淚都流出來了,她馬上給媽媽回了一封信,說:“媽媽,以前,你總是對我那么嚴厲!即使我考了全班第一,你也從來不夸獎我。有一段時候,我甚至有點恨你。可是,前天,我看到你為了參加‘和雅課堂’,冒著嚴寒五點就啟程趕往我的學校,自己被凍得微微發抖的時候,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了出來。媽媽,我知道你是愛我的,我一定會更加努力地學習,不辜負您對我的一片苦心!”女兒的這封信,讓媽媽熱淚盈眶!盧媽媽激動地對段校長說:“段校長教的方法太好了!以后,只要學校有和雅課堂,我再忙也要參加”
后來,家校共育講師團成員又開辦了好多期“和雅課堂”,比如《作為家長,該關注什么我們》、《家校共建——家庭教育是根》等,指導家長確立責任意識,幫助家長不斷學習,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識,提高自身修養為子女樹立榜樣。在“和雅課堂”的影響下,家長們在努力改變自己,他們開始主動在班級微信群討論家教方法,主動閱讀有關家教的書籍,全力配合老師的教育工作,這也許就是“和雅課堂”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吧!
二、家長進課堂——我的媽媽好辛苦
要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僅僅讓家長坐在講堂里當聽眾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家長登上講臺,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生活,于是,學校向家長們發出了邀請函,鼓勵家長走進教室擔起臨時的老師角色,給孩子們講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沒想到我們的邀請得到了那么多家長的熱情響應——或許,家長們也在渴望有機會近距離地貼近孩子的生活,只不過一直沒有這樣的機會罷了。
四年級三班黃曉晴的媽媽是一位護士。她給孩子們講述了自己一天的工作:“我早上八點上班,一進醫院就開始查房,給病人量血壓、扎針,一直忙到中午十二點。匆匆吃兩口午飯,我又開始查房、扎針,為病人服務。晚上我還要值夜班。當你們正在舒服的被窩里做著甜蜜的夢的時候,我依然拖著疲憊的身體,在病人痛苦的呻吟聲中,給病人扎針輸液。下班回到家,我累得都快癱軟了,但是,還是想給女兒做一頓早飯再休息。”孩子們從不知道護士阿姨這么辛苦。臺下的黃曉晴不轉眼珠地盯著媽媽,忽然覺得媽媽的臉蒼老了許多,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接著,黃曉晴媽媽還教孩子們如何用“七步洗手法”正確洗手,臨結束的時候,還不過癮地說:“孩子們,下一次,我教你們受傷后怎樣消毒包扎啊!”在那天的日記中,黃曉晴這樣寫到:“我第一次知道媽媽工作這么累!可是,我還經常沖她發脾氣,埋怨她不回家陪我吃飯。以后,我一定好好照顧媽媽!”曉晴媽媽則這樣寫:“今天回到家,女兒讓我坐在餐桌旁,把飯端到我面前讓我吃,吃完飯還幫我洗了碗。女兒長大了,我真高興!”
二年級一班宋思宇媽媽是一個瓷磚銷售員,她給孩子們講述了判斷瓷磚好壞的方法。在講到自己的工作時,她流著淚說:“其實,我的工作特別辛苦。不管刮風下雨,只要客戶需求,我就必須去客戶家里去作指導工作。有時候到小區里去推薦瓷磚,人們見了我就像見了得了傳染病的人一樣,眼睛里都是鄙視,不愿意和我多說一句話。有時候真的很想放棄。但是一想到掙了錢可以給兒子買好的玩具,可以帶兒子吃大餐,我就咬咬牙堅持了下來。”一直安靜地聽著的小思宇忽然跑上講臺,抱著媽媽嗚嗚地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說:“媽媽,我以后再也不要玩具了!”媽媽也摟著兒子哭起來,臺下一片哭聲。這動人的哭聲中,滿滿的都是孩子們對媽媽的理解和愛啊!
五年級四班的鄭龍飛爸爸站在講臺上很激動地說:“我來到校園,看到這么好的學習環境,不禁想起了我小時候上學的事兒。我小時候,校園連圍墻都沒有,教室是用土坯蓋起來的,一下雨,教室里就四下漏水。窗戶很小,密不透風,教室里光線很暗,空氣也不好。教室地面是凹凸不平的土地,一打掃衛生就塵土飛揚,讓人透不過氣來。課桌是幾塊磚頭蓬起來的木板,一寫字就晃來晃去的。沒有電扇,夏天悶熱,我們身上都是痱子。冬天,風從窗縫里刮進來,手都凍爛了,傷口又裂開,一動就流出血來。條件那樣艱苦,我們都好好學習。現在你們的條件那么好,更應該努力學習了。”鄭龍飛爸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孩子們上了一節憶苦思甜課。
我們的“家長進課堂活動”已經堅持了兩年了。兩年來,家長們發揮自身的行業優勢:做醫生的,就進行生命健康教育;養殖工作者,就宣講養殖知識;種植能手的,就進行現代農業科技指導….…活動拉近了家長與學校、老師的距離,促進了孩子和家長的有效溝通,將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幸福快樂成長創設了和諧的大教育環境。
三、和雅家長節——親子情感如此美好
以前,我們學校每學期召開一次不同主題的家長會,來促進家校之間的交流共同溝通。后來,我們不再滿足于家長會的召開,開始策劃“新城小學和雅家長節”。“家長節”與“家長會”雖只是一字之差,但體現的卻是學校對家長的尊重和對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視——把家長的到來當做“節日”的盛典來舉辦。本屆家長節為期兩天,主題是“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要讓“最不能失敗的事業是教育孩子。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于孝敬父母”這一思想成為“和雅家長節”的理念,給孩子和家長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我們先后印發了“孩子,我想對你說”和“學生進步卡”,讓家長給孩子寫一段話,并讓老師填寫孩子的進步卡,讓每個家長都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家長節那天,我們以《眾里尋你》作為開場節目,讓愛的聲音一呼百;以合唱《感謝》結束,中間安排對新城小學通過家訪尋找出的十位最美孝心少年、八個最美和雅家庭進行頒獎,整個開幕式都是在充滿感恩的氛圍中進行的。
家長節上,孩子和家長最期待的就是親子嘉年華活動。活動有“親子投沙包”、“親子足球接力”、“青蛙跳”等活動,爸爸媽媽們仿佛都回到了童年,和自己的孩子成了最好的玩伴兒,在盡情享受這幸福而美好的時光。
最后一個環節是“讓我看看你的臉”,讓孩子和爸爸媽媽深情對視三分鐘。孩子們看著看著就哭了,在他心目中曾經多么偉岸年輕的爸爸媽媽,此刻臉上卻爬滿了皺紋,鬢角已經滿是白發!自己長大了,爸爸媽媽卻在慢慢變老!深情對視后的擁抱讓有了代溝的父女母子把所有的隔閡、誤解都融化成了心底最濃的柔情。
六七班的小楊,從來不對參加班里的任何活動,就連下課也是呆坐在自己位置上,從不跟其他同學說笑。經過家訪,老師了解到,原來,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在小楊讀三年級那年,媽媽把他送到縣城讀書,寄宿在全托園。剛開始小楊每天都哭鬧著找媽媽,哀求媽媽把他轉回老家,但都被媽媽拒絕了。后來,小楊就變得沉默寡言,回家過周末時也不跟媽媽說話。兩年后,小楊媽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舉家搬到縣城,租了房子專門來陪小楊。可媽媽的苦心并沒有得到小楊的認可,小楊依然不接受媽媽,有什么事寧可告訴老師也不愿告訴媽媽。對于親子嘉年華活動,媽媽抱著很大的期望,想化解親子情感上的隔膜,但小楊卻不買賬,即使媽媽硬把他拖進場地,他也馬上頭也不回地跑出來。接下來是一個全體活動——親子對視。在別的孩子都和爸爸媽媽深情對視的時候,會場上想起了主持人深情的聲音:“爸爸媽媽為我們操碎了心,愁白了頭,雖然有些時候,爸媽的做法不太恰當,但他們都是愛你的!請抱抱爸媽,大聲對他說‘爸爸媽媽,您辛苦了!爸爸媽媽,我愛你!’”。一開始小楊還是低著頭。媽媽用手捧起小楊的臉,深情地看著他,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媽媽一邊哭一邊撫摸著小楊的臉說:“孩子,對不起!孩子,媽媽愛你!”小楊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撲到媽媽懷里,嗚嗚的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說:“媽媽,您辛苦啦!媽媽,我愛你!”母子抱頭痛哭之后,又相擁著,幸福地笑了!
活動結束的時候,小楊媽媽拉著老師的手激動地說:“謝謝學校,讓我重新找回了兒子!”
“和雅”家長節,是老師、家長和孩子共同的節日!我們對視的每一個微笑是都是會心的,我們唱響的每一支旋律都是美妙的,我們撥動的每一根心弦都是感人的。我們是一個個幸福的音符,共同唱響家校共育的最美和聲。這幸福浸潤到每個人心中,這幸福凝聚起更強大的力量,這幸福不斷傳遞著正能量,激勵著我們演奏出更多更美的家校幸福樂章!
五、育雅專刊——經驗指引我們前行
行動就有收獲!隨著家長們走進校園次數的逐漸增多,家長們對家庭教育的理解也逐步深入,每一期“和雅課堂”都能引起他們對家庭教育的思考,每一屆家長節都有許多感人的故事發生。每次活動結束之后,學校都進行家長育兒經驗、家教文章征集、活動感受收獲等文章征集活動,鼓勵家長以自身為出發點,總結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育兒經驗,并請獲獎的家長在全校家長會上進行交流。很多家長先進的教育觀念、獨到的教育見解以及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也使教師深受啟發,促進了師生、親子之間交流溝通質量的提高,成為學校的一筆寶貴財富。為了廣泛的播撒“和雅文化”,學校將這些文章整理成冊,于是,《育雅》家教專刊在校內“出版”了!如今,我校已有多本優秀家教案例集。這一本本案例見證了我們新城小學家校共育路上的探索和努力……
堅持創造奇跡!隨著家長節與和雅課堂的堅持開展,我們的家校共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家長們的素質慢慢提高了,言談舉止也變得文雅了。更可喜的是,孩子們也在慢慢地蛻變。走進校園,打鬧的現象少了,讀書的孩子多了,書吧里總是擠滿沉浸在書香里的孩子。家長說,孩子懂事了,懂得父母的辛苦,不僅不再無理取鬧,而且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了;老師說,孩子長大了,能主動幫助別人,團結同學了。這一點一滴的進步,不正是家校共育的結果嗎?
家長歷來是教師不可缺少的教育合作伙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秀的學生不光靠老師的教育,也離不開家庭的培養。只有家校共育,齊心協力,才能使孩子播種好習慣,收獲好性格。我們新城小學愿乘著新教育的翅膀,讓孩子們在家校共育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