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業是通過三幕式結構法對情節的影響來分析《如果大雪封門》的情節結構
第一幕,文章的開頭就設定了很多場景,“我”行健米萊的居住環境,寶來被打成傻子送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來了。一夜的北風將寶來的小板凳吹過來吹過去,我爬上樓頂想取下寶來的小板凳,卻聽到了鴿哨聲。
我討厭聽到鴿哨聲,聽到鴿子過來就喊米萊和行健出來打鴿子,在我認識林慧聰的時候,我們已經吃了他的七只鴿子。這一部分描寫中留下了很多線索,寶來為什么被打成傻子,北京冬天的天氣很冷,寶來的小板凳,我們打下來鴿子吃,鴿子的味道很美。
第二幕:一條明線,我如何遇到林慧聰,遇到林慧聰后發生了哪些事情。還有一條暗線,鴿子怎么死的,還有的鴿子怎么丟失的,行健和米萊把鴿子提給了誰。
我因為鴿哨的聲音神經衰弱頭痛得無法忍受,就到地面上追趕鴿子。這里描寫了第一個沖突,一個像初中生的男孩總是不遠不近地跟著我跑,讓我很不舒服。連續幾天,男孩都跟著我。第三次遇到男孩的時候,他站在我的對面,問“我”看到他的鴿子沒有,并且告訴我們寶來為什么會變成傻子。我撒謊說沒有看到他的鴿子,卻心生內疚,以后再也不喊米萊和行健打鴿子了。
第二個沖突我在公園偶遇那個男孩,經過交談,我知道他他叫林慧聰,是靠專門在公園放鴿子養活自己,他高考的作文題目就是《如果大雪封門》,因為寫走題沒有考上大學,由此“我”知道了他的理想,就是想在北京見到一場封門的大雪。
我看到他很怕冷,日子過得艱辛,因為他救過寶來,因為他卑微的理想,對他心生同情,就邀請他過來和我們一起居住,這樣就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第四個沖突,鴿子一直丟失,卻找不到原因,林慧聰很難過,我們幾個人一起守護這些鴿子,半夜都起來看看鴿子。我也不再討厭鴿子,也不吃鴿子了。
第五個沖突,鴿子的數量越來越少,快交不出門,林慧聰快要回老家了,這時行健聽到廣播說,晚上就要來雪。慧聰很開心,讓二叔多給他幾天時間。
文章的高潮部分來了,林慧聰終于見到了這場封門的大雪,作者借林慧聰的話點出了本片文章的主題。在這里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描寫了林慧聰見到雪的樣子,我們在開心的時候,才發現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兩只鴿子的死亡。
第三幕:結局。我們對于這場期待已久的雪感受不一樣。
鴿子依然在天空中盤旋,“我”和慧聰一起在樓上賞雪,行健提著死去的鴿子回來,說要找個地方埋了。
這個結尾有點突兀,卻有無窮的意蘊。讓人不禁問道,行健把鴿子送給了誰,誰回了老家就是等死?本來看到了封門的大雪歡快的心情一下子沉重下來,讓全篇文章又有了新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