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篇共享單車的用戶行為分析附加騎行導航功能的重新設計,問題的分析思路比結果更重要
共享單車APP需要導航嗎?這是我今天在騎車時想到的問題,整理了一些思路和大家分享:)
1.為什么會需要導航?
眾所周知,導航的核心功能就是防止迷路,在汽車上還有路況違章提醒的功能,在公交上還有到站提醒的功能,騎車的用戶同樣應該有防止迷路的需求。
2.騎車的用戶需要導航嗎?
這需要從自行車講起,自行車不同于汽車、公交和步行,開汽車的用戶處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內,可以清晰的聽到導航語音;公交和步行的用戶可以隨時看著手機屏幕看路線;自行車卻不行,騎自行車時通常處于嘈雜的街道上,想聽清語音有一定難度,一直看手機屏幕太麻煩而且有生命危險,對于騎車用戶折中的方案就是戴耳機,但是作為產品經理你不可能給每位用戶配一條耳機。所以看起來,騎車的用戶似乎不適合用導航。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自己擁有自行車的用戶,通常是已經在城市里定居的人,大部分人對路線應該比較熟悉,也不應該需要導航
3.共享單車的用戶需要導航嗎?
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把共享單車的需求拆解一下:第1種是固定需求,比如上下班,上放學等等,需求度很高,但是一般用戶會有固定熟悉的路線,所以對導航的需求不大;第2種是臨時需求,比如去到外地旅游,或者周末騎車去公園等等,這里面可能會有很多都是陌生的路線,需要依靠導航解決。
我沒辦法拿到真實的后臺數據判定哪一種用戶數量高,但是猜測第一種需求的用戶應該占的比重更大。
4.共享單車APP需要導航嗎?
從前文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會有一部分用戶有這個導航需求的,從理論上,用戶已經用APP開了鎖,現在用戶需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APP如果內置了導航,就能形成一個完美閉環。
但實際上未必如此,現在國內手機地圖界兩大巨頭百度和高德都有騎行導航的功能,從360的下載數量看,高德和百度地圖加起來下載量達到了近15億,而微信的下載量是20億,可以說大部分用戶其實手機里都裝了地圖應用。
從用研的角度來看,用戶通常會有一種慣性思維,就是導航用地圖軟件更專業,即便你APP內置的導航模塊是和地圖軟件合作的,用戶也未必會買賬,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支付寶做不成社交,即使內置了聊天和生活圈,用戶還是會選擇微信。本來共享單車用戶需要導航的就是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大部分又可以通過地圖APP解決,根據二八法則,真正需要的用戶應該少之又少。
所以到這里我的觀點就是共享單車APP不需要做導航,導航對于共享單車不是剛需而是偽需求,用戶不會因為你家APP有導航就會用你家的單車,用戶更關心的是能不能騎到車和自行車的體驗。
5.騎行導航功能的重新設計
就騎行導航功能而言,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地圖APP,都是辣雞。
就前文所說,騎行導航其實難點在于用戶在路途中接收到路線信息,通過語音必須佩戴耳機,也不可能邊騎車邊看手機屏幕,我調研了主流的幾款地圖APP的騎行功能,基本就是汽車導航的翻版,很遺憾沒有一家解決了上述痛點。
這個痛點遲遲得不到解決,讓我懷疑產品經理們到底有沒有用導航騎過自行車,因為你只要仔細騎過一次就會發現其實很簡單,用戶需要知道路線的場景都是在十字路口,用戶可以方便安全的停車,這時候只需要一個“騎行導航鎖屏”就行了,拿出手機點亮屏幕就OK了,進一步優化的話,可以設置成需要轉彎的路口提前50米手機振動提醒,如果是直行的話默認不提醒,讓用戶可以輕易的感知路線變化。既能保證用戶的安全,又能最大程度減少用戶使用和操作的成本,這才叫用戶體驗。
最后衷心希望地圖APP的產品經理們能多騎幾次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