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 5月17日,到一個學校聽課,其中一節是一年級《認識人民幣》。上課的是剛入職的新教師。課堂上進入學生操作時,教師讓兩個學生配合,一個學生拿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另一個學生讀出錢數,并寫下來。我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一個男孩拿錢的順序是:先拿了2元,又拿了5分,最后拿了1角,并按照拿的順序放到桌子上。和他搭檔的女孩也按照男孩拿的順序讀出了錢數,并在本子上寫下:2元5分1角。
看到這個情況,我又問:“你拿了多少錢?”這次,男孩和女孩指著錢,又從左到右讀了一遍,還是“2元5分1角”。這時,老師讓學生開始分享,我也就退回到教室的后面。但我還在觀察著這兩位學生,當其他同學按照元角分的順序進行匯報時,他們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又一對同學上講臺分享:生1先拿出1分,又拿出5角,生2讀出1分5角。大部分學生對此并未質疑,教師也沒有關注到這個情況。過了一會兒,一個男生起來質疑:“應該是5角1分”,這時教師介入說:“角的單位比分大,大單位寫在前,小單位要寫在后。”然后繼續進行下一個環節。
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幾乎每個學生都已經認識了小面值的人民幣,有的曾有過獨自購物的經歷。但是孩子們雖然認識了人民幣不同的面值,但卻是第一次接觸“單位”這個概念。無法與數學的計量單位進行配對,更不知單位之間還要進行順序排列。因此對拿出的錢數只是進行組合而沒有進行排列。
教師在備課時,對學情的預設,也只基于對周圍兒童購物的觀察,也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此只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人民幣單位的換算上了。
我們經常倡導,要基于學情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的重難點,但往往教師只是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從成人的角度去斷定學情,沒有真正專注觀察兒童,沒能正確解讀兒童行為背后的原因,教學就會事倍功半。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操作活動,教師只要專注觀察學生的操作情況,就會及時捕捉到學情,從而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