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裝飾是一種理解形式感的樂趣
對一個給定的簡筆畫圖像給予各種裝飾,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用切合主題的具象圖形來裝飾,這好比是用簡筆畫來裝飾簡筆畫。另一種是單純的形式圖案裝飾,它抽象,或者隨意或者不隨意,其裝飾性依靠的是一種或者幾種抽象元素之間關系來體現。就訓練對形式的感覺來說,后一種裝飾方法顯然比前一種更具有直觀優勢。
2.美與丑的深厚度
美的深厚度在于內在秩序與情感的契合。美感和丑感是由內在秩序表達的,這種內在秩序同樣也間接的傳達出各種情感,只是后者更微妙,更有多義性,而前者則更加有個體感受的差異性。當美感或丑感并沒有同情感發生十分緊密的聯系并使我們相對清楚的意識到時,美與丑的深度和厚度是欠缺的。欠缺深厚度的美感是單純的裝飾,或者僅僅叫做“美化”或“修飾”,嚴格說來,充其量只能說“很好看”,而不能說“美”,不論裝飾的圖案是否復雜,是否切合主題,是抽象還是具象。內在秩序即形式,形式會自然的引導內心狀態,從而間接的引向某一類情態。我們只有在實際的練習中才能創造形式,并且在不斷觀察與體會的過程中逐漸強化形式與情態直至相對具體的情緒的關聯力度,即逐步建立美與丑的深厚度的意識。直接告訴孩子什么是美的,為什么美,是最壞的教導,沒有之一。但是,應當通過引導分析一些很失敗的秩序結構來讓孩子對什么是丑的,為什么是丑的有所意識。因為美的形式是有待創造和發現的可能性,而美與丑即便在最寬泛的相對性中,丑也比美有體驗上的先在性。有言到,丑到極致為美。此言亦不可做字面理解。唯有美與丑都具有了相當的深厚度的時候,它們才是可以貫通并且可能是不可比較的。沒有深厚度的美丑,有很強的可對比性。我們都很容易說,我覺得這個真好看,我覺得那個真難看。
3.材料需要被理解
在材料的選擇上有兩種主導方向。一種是以現成易得順手巧妙等便利性原則來主導,比如在做瓢蟲時用毛根做腿用彩色銅線做觸角。它們方便且容易造型,能夠達到生動和栩栩如生的效果。再比如大部分的幼兒手工,諸如蛋殼裝飾畫,多材料粘貼組合的裝飾品等。然而,除此之外,這種導向選擇很少能挖掘出材料的意義,也就是說,所使用的材料并沒有與表達之間建立微妙的聯系,材料僅僅作為材料本身的功能性來被使用。另一種導向是,將材料當做表達主題的內容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和所要表達的那種主題的感覺有相對明確和有強度的聯系。比如,在制作水母的時候,經過思考,選用透彩塑料細繩來做觸角,能夠表達出你所體會到的在水中的這一神奇物種的神秘,柔軟,漂浮猶疑,捉摸不定。如果你能體會到這些,那么在制作過程中便應當如是引導孩子去體會,體會這種材料和主題和所要表達的感覺之間的微妙但契合的關系。任何材料都有局限性,但創造意義卻沒有局限性。打破材料本身的局限性的方法在于,在主題的表達中讓材料具備新的意義,而這之所以可能,在于你所體會到的那種感覺將材料與主題關聯在一起,并統攝了這兩者。由此,我們才能夠說,某種材料“有了生命”,因為它已不再被單純的作為功能,而是更加的被作為意義來使用的。
人,也是一樣。
感謝在先,請勿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