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新年的鐘聲敲響,開門炮便響個不停了,一直持續(xù)到天明,上午。
正月里來是新年,大年初一頭一天。北京時間8:50,一家子還在賴被窩。不用擔(dān)心拜年會遲到,一會兒起床隨便吃點(diǎn),然后把煙酒放入后備箱,開車幾分鐘就到叔叔家把年給拜了。
我又得懷念小時候了,過完三十,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出門拜年了。
初一清早我們就匆匆起床、洗欶,媽媽在廚房里忙個不停,煮茶葉蛋、下面條。在我們家鄉(xiāng),初一早上都要吃雞湯下面,所以再拮據(jù)的家庭,都會在三十晚上把雞殺好,放進(jìn)瓦罐,再把瓦罐放入鍋灶里煨著,初一早上就雞湯下面。吃過早飯,我們換上新衣服,可能是新買的滑雪衫,也可能是臘月的時候在裁縫那做的棉襖,穿上媽媽納的千層底(如果是買的鞋,一定不能穿白色的,不吉利,這個很忌諱),再梳一個漂亮的發(fā)型,戴上新買的頭花,呼朋引伴,出發(fā)啰!
我們那初一是不能出遠(yuǎn)門拜年的,所以大人小孩就在村子里挨家挨戶地拜年。我們的村子在一個山坳里,最遠(yuǎn)的一戶人家在山坡上。幾個要好的孩子相約一道去拜年,還沒到門口,就大聲喊:“大爺大娘新年好,給你們拜年了”。大爺大娘喜洋洋的把我們迎進(jìn)門,端來好吃好喝的招待我們,每個人發(fā)兩支香煙,女孩子也發(fā),我們把香煙放嘴里吧唧吧唧裝著在抽。吃了點(diǎn)東西,屁股還沒捂熱,我們就起身告辭,口袋里裝滿了大爺大娘給的花生、糖果,一路小跑著換另一家。就這樣吃著、跑著,跑著、吃著,村子幾十戶人家跑過來,早過了午飯的點(diǎn)了。年飽年飽,哪里還吃得下?干脆家也不回,跟大人打個招呼,一群小屁孩一起逛街去了。打游戲、看錄像是男孩子的喜好,我們女孩子會去照相館拍兩張照片,買幾樣漂亮的小飾品,口袋里的壓歲錢沒花光都不會回家。
大人們呢?他們在這一天就算沒有新衣服,也會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凈凈。一早起來,把桌子搬到門前的院子里,四周放四條長木凳,男人開始往桌子上擺茶葉罐、開水瓶、杯子和香煙,女人拿來八寶盒,往里面放糖果、花生、瓜子、炒米糖等食品,再端出熱騰騰的茶葉蛋。然后把放有新年歌曲的磁帶放進(jìn)錄音機(jī),音量開到最大,等著鄉(xiāng)親來拜年。農(nóng)村里拜年也是有講究的,比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弟弟要先給兄長拜年。在老家的幾個兄弟中,爸爸算是年長的,又因?yàn)樗青l(xiāng)干部,在我們村還是很有威望的,所以初一早上除了給奶奶拜年,就等著人家過來先拜年。叔叔嬸嬸們陸續(xù)來了,女人們嗑嗑瓜子聊聊家常,男人們抽煙喝茶,然后我們再回拜。
最有年味的天氣是雪后初晴,樹枝上、院落里、瓦楞上都留有殘雪,陽光灑過來,透著晶瑩的白。踩在雪地上,發(fā)出咯吱咯吱的聲響,孩子們抓一把雪,冷不丁的擲向伙伴,互相打鬧著跑開,給節(jié)日增添了一份喜悅。
大年初一,也有一些忌諱。比如,在這一天里,不能往外面倒水,就連刷牙也不能站在門前,怕把財(cái)氣倒走了;不能借東西,也不能還東西,要不然這一年都發(fā)不了財(cái);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什么冷死了、笑死了都不行,不能提“死”字。為這些,我們小孩經(jīng)常被大人罵。
過完了初一,從初二開始,大家正式出門給親戚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