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觀點要被接受,需要很多佐證,再經過推理,最終形成意見或者結論。所以一個正確的結論取決于數據的真實性加上推理的合理性。我覺得我們有一個很大的直覺慣性就是默認為所有被發表出來的東西都是正確經得起推敲的。因為現在觀點傳播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導致許多虛假的論據,缺乏邏輯的推理,無法辨別的觀點充滿了我們的周圍。我經常看到家里長輩們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轉發的各種飲食健康文章,今天告訴你吃這幾樣東西能夠長壽,明天就會告訴你昨兒說長壽的東西會致癌了。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篇文章說世界饑餓問題的文章,里面有這么一句話,全世界平均每年有300萬人死于饑餓,全球每6秒就有一個兒童死于饑餓。這篇文章流傳很廣,還配上了一張志愿者在給一個瘦骨如柴的非洲兒童喂水的照片,讓人看了很動容。但事實呢?如果我們按照每6秒鐘就有一個兒童死于饑餓來計算,一年就會有525萬6千個兒童死于饑餓。
我們生活大多數都是這種通過簡單的邏輯思考就能夠識別的陷阱,但我們就是會常常中招。就像蔡叔的一句話:我們很容易會因為結論符合我們的預期,從而認為推導過程也是正確的。這就是我們的強大的直覺系統,它會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滿足自己的判斷。
有段時間流行一個觀點,說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歡的工作,這樣你才能夠做到最好。言外之意你工作做不好是因為這事你不感興趣。這讓我曾經一段時間就在找到底什么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我嘗試很多,但是并沒有找到。后來我再看到這類文章的時候發現他們通常是給一個案例,某個人決然辭職去做什么什么然后最終成功的故事,所以你也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推理的邏輯就是:因為有人是這樣,所以你也應該這樣。
首先說邏輯,我相信有那么一小戳人每天是打著雞血去上班的,這也是我最羨慕的人。但是不代表每個人都可以,這就是以小樣本事件來推理普遍情況,以個體推理群體,它并不可信。然后說結論,將無法把工作做好的原因歸為不感興趣比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足會讓我們覺得更加的安心。興趣就像一個正反饋,因為一件事情能夠做好,所以它帶來的成就感讓你更感興趣。比如我想做一個酒店體驗師,但是沒有人愿意雇用我,我可能就不想做了。
用一些小邏輯去分析很多我們第一眼就會被吸引的觀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可以幫助我們多動用自己的理性系統,而減少直覺帶來的影響。
一句題外話,昨天看到這樣一句話:很多時候并不是你選擇了事業,而是事業選擇了你。送給迷茫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