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次說到我族祖先從碾莊二房遷居岔河西橋頭,以馱河為生。這馱河是什么意思呢?原來這馱河是有典故的。
? ? ? 早在秦始皇時期,在邳州西北部云壇山和西橋頭山之間有一條河,因兩山之間河寬而深,當地人們叫池水,又叫澗池。池水上窄下寬,窄水處有座石橋,名叫“倚橋”又叫“圯橋”,因兩山相夾又叫“依山橋”和“夾山橋”。這座橋有可當心處,是用七塊石頭搭建的,三塊大石頭作橋墩,四塊長板石鋪在上面作橋面,當時也有稱這座橋叫“七石二空橋”,聽不明白的人就叫“七十二空橋”了。夏天河水寬了,可在橋兩頭擺放石塊。是一塊一塊大石頭排列起來的,為漫水步履橋,老人和小孩過河如不小心就會掉到河里。
? ? ? 西橋頭的小埠山前有個莊叫張家樓,有個財主姓張,喂了很多豬,雇了個放豬的也姓張,名叫張良(也有叫張郎的,郎與良古時通用)。張良原先是韓國宰相之子,為復國仇,因刺殺秦始皇不成,隱姓埋名逃到下邳后不久來到張家樓的。(姓張財主蓋的高大門樓以此稱村)為了謀生糊口,才謀個放豬掩身的差事。他一年四季放豬,對豬管理很好,個個長得油滾肥胖,很討財主歡喜。張良放豬時常在橋上,觀山景看游魚,見有老人小孩過河,他總是跑過去馱過橋或扶著過河,怕掉水淹著、摔著、凍著,大家都親熱地叫他張郎或馱河郎。
? ? ? 初冬的一天傍晚,張良放豬在橋上觀山景,只見一位老人身穿麻布短袍,腳蹬圓頭皂靴,胸前飄著花白胡子,顛顛抖抖地來到橋頭,不住地咳嗽。張良見老人這把年紀,要是摔倒在橋下就麻煩了,張良正要走過去背他,老者便踉踉蹌蹌地踩石過橋了。他急忙喊:“老大爺,慢點走,我來……”這一聲還未喊完,只見老人一下子坐在石頭上。張良急忙跑到跟隨前扶起他說:“嚇著您了嗎?老大爺?!崩先擞檬忠恢刚f:“鞋子,給我穿上”。張良拾起一只圓頭靴子,給他穿好說:“我背你過河。”
? ? ? 張良背起老人,踏著石塊一步一步向前走,誰知剛走不多遠,老漢嚷嚷:“我的鞋子,我的鞋子”。張良轉臉一看,鞋子甩橋下泥水中,張良把老人放下,取下腰系巾給老人墊上腳板,下去把鞋子揀起來,擦干泥水,又給老人穿上,繼續馱他過河。剛到橋中心,老人又嚷嚷:“鞋又掉了,快撈上來穿上”!張良一看,鞋正掉在涓涓溪水淤土邊上,張衣伸手撈又撈不著,如果想撈到,自己的一只鞋就得濕,可老人直嚷著:“我的鞋子,我的鞋子”。張良寧愿自己濕一只鞋也得把老人的鞋子撈上來。他向前跨一步,一只腳踏在瓜皮水中,才把鞋揀上來,又給老人穿上,他馱起老人再過橋。老人在張良的背上心想:“這個后生,可教也”。
? ? ? 馱過了橋,張良把老人放在地上說:“老大爺,慢慢走好?!边@時老人拍著他的肩膀說:“孺子可教也,我送你一樣東西?!闭f著從懷中取出一本書說:“孩子,讀了這部書,你就可以做皇帝的老師啦?!睆埩茧p手接過,跪上磕頭,說:“謝謝您老人家?!崩先朔銎饛埩颊f:“苦讀十年,你就會用著的”。張良問老人尊姓大名,家居何處?老人理一下花白的胡須,搖頭擺手說:“不必細問,老夫居住在濟北的谷城山下,黃石是矣。”
? ? ? 說罷,老者飄然而去,從此也沒有見過他。
? ? ? 張良眼望老人走后,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書》,張良感到奇怪。于是便認真研讀這部書。又十年,在村中結集百余人反秦復仇,在西去的路上,遇到反秦首領劉邦。張良被劉邦看中,封為軍師隨劉邦一起攻南陽、取咸陽,四年楚漢之戰,打敗項羽,為劉邦建立西漢,立下汗馬功勞。
? ? ? 后來,池水叫豬河,南山張良讀書的地方叫“讀書山”,也叫明山。小埠山是他讀兵書布畫戰術和集練兵陣的地方叫埠子山,又因他常去遠望家鄉和尋望老師的山,又稱“登高山”。與黃石山隔河相峙的山,是他常住的地方,叫張子山。這些地方都因張良活動軼事而命名留傳至今。
? ? ? 馱河于是在當地就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