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油畫,包含著西方的文化內核。因中西方文化有所差別,當一幅西方油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似乎看到了什么,可以說出什么卻又不知道自己所體會到的是否就是畫家想說的,或者,在表象的色彩之下,很可能還隱藏著某些重要意義。
與常見觀點相反,更老的繪畫并不比當代作品更容易理解,具象藝術也不一定比抽象藝術更為簡單。一幅畫,不管畫家使用什么手法,都增加了我們了解現實的方式。
畫作體現的是畫家面對世界時獨特的內心感悟。人與人之間雖感悟不同但有情感共通之處,畫家們鼓勵我們領會自己的感受力和聯想能力,用新的視角去觀察事物。
一、觀察簡單的現實
現實是怎樣的?現實的一切皆在變化之中,畫家們選擇用畫作的形式停下時間。
1、刻畫人物的模樣。時間流逝,容顏易老,肖像畫留下當時當刻的人物神態與模樣,如拉斐爾的《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內》,表現出人物獨有的冷靜與克制。
2、迎接一瞬間的寧靜,如印象派莫奈的《日出》,抓住現實中一瞬間的光影,描繪出時間的流逝。
3、畫作隱藏著故事與世界。一粒沙子中能發現一個世界,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微妙平衡,統治了自然世界。萊昂納多的《圣母、圣子與圣安娜》,在真實與虛幻、光明與黑暗之中尋找一個平衡,我們似乎處于天堂與塵世之間,一個故事結束了,另一個故事開始。
4、隱去現實的表象,事物的真實形象是否仍然重要?如貝泰拉的《靜物:兩架詩琴、一架維金納琴、書,放在右毯子蓋著的桌子上》,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想要強調的細節和情感從現實中抽離出來,于是,現實中的事物就被改變了本質,變成了藝術。
二、分析扭曲的可見世界
印象、瞬間的感覺并不一定與平時看到的事物一致,因為情感的疊加而讓世界分崩離析。
1、色調不再安于其位,強烈的色彩摧毀所有的距離感,如蒙克的《吶喊》,令人不安的圖像對我們的誘惑,就像它展示出的東西而想要表達的承諾一樣多。
2、真不一定美,有意變形的事物形狀沖破空間的規則。如畢加索的《晨歌》,在戰爭的黑色恐怖下,冷靜和混亂的古怪結合,怪異的角度構成某種怪異的和諧,世界錯位。
3、時間也在溶化。如達利的《永恒的記憶》,噩夢中的恐懼超越了清醒生活的模糊界線,生命被弄得支離破碎, 身邊的現實土崩瓦解。
三、考慮表象的迷惑
畫家所表現的可能只是現實事物的某一部分,邏輯可能出逃、時間可能混亂、空間位置可能毫不明確。
1、看似合乎常理實際卻架空于歷史之上。如華托的《發舟西苔島》,非歷史畫的典型場景,而是描繪了一種有意圖的變化,刻畫了一種追求自由的人生態度。
2、抽象畫,放棄可以辨別的表現方式,通過顏色、幾何上的平衡感、材料和某種特別的材質,指向某個基礎的現實或畫家自身的情感。
四、克服第一印象的震驚
以死亡、痛苦、時間、宗教等為主題,剝奪日常生活的安心場景,強迫我們與令人心惶的事物相遇,喚醒我們心中曾經看到過或體會過的類似情景或感受。
1、如戈雅的《老婦人》,距離成為了朦朧的空間,顏色消失在前所未有的光亮中。我們被置于諷刺之地,畫作里遞給老婦人的鏡子其實是遞給我們自己,我們在諷刺老婦人的同時卻沒有注意到自己身邊的時間老人也已來臨。
2、幻象超越尋常,擺脫所有象征性的復雜和道德意圖,將傳統回復自由。高更的《布道的幻覺》,白與黑、頭巾與野地,強烈的色彩對比反轉了事物的自然秩序,在里面,我們如畫中人物一樣失去了方向。高更分享給我們的真正奇跡,在于拋棄我們注定要走進去的死胡同,擺脫固定的視角和思維,除去一切,只看圖像赤裸裸的本質。
3、揭開傳統風俗殘酷粗野的一面,顛覆庸常生活中自欺欺人的愉悅感。倫勃朗的《牛的尸骸》,剝了皮的牛迫使我們與現實一對一對峙,深入觀察令人目盲,無言的情感喚起令人窒息的孤獨感。
成立于1648年的法國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定義了一種門類層次體系:歷史畫為最高層級,其主題包括古今歷史和神秘主題,肖像畫、風俗畫、靜物畫和風景畫都低一個層次。
歷史畫:面對真實的情感。1597-1600年,雅各布·佩里創作出了最早的歌劇,但知道克勞迪奧·蒙泰威爾第才開始采納這種新的藝術形式。于是,像卡拉瓦喬這樣的畫家,開始將歌劇的強烈情感和夸張的表情動作融入宗教主題與歷史主題畫作中。基督之死的哀慟、圣母圣子之間的神圣母愛、歷史革命的怒吼嘶喊……將畫中場景的布局,人物的表情、服裝、動作的設計完美融合在一起,塑造出一個超越空洞傳統的現實世界,引領我們進入到深沉的情感世界。有時,畫家故意制造一個矛盾或者隱藏人物的部分細節,一切的表現都在畫家的掌控之中,就看你能否讀懂畫家的語言。
肖像畫:發掘人物的本質。在15世紀的意大利,很多模特都是從側面描繪,追尋古典圓形浮雕的典范。慢慢地,佛蘭德畫家發起的四分之三式側面像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這種方式讓畫家發掘眼睛體現出的心理深度。達芬奇在1503年創作的《蒙娜麗莎》則統御了這段時期,歌頌了人類表現出的理想化的寧靜。
靜物畫:猜度未盡之言。物品的選擇、擺放的位置、選擇的顏色、環境的元素,構成一個瞬間的故事場景。靜物似乎在動,我們在猜測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懷疑自己就是故事里的人物。也許我們就是那個擺放物品的人,在轉瞬之間才能猜度未盡之言。17世紀,錯視畫占據了重要地位。它被看作是畫家技藝的證明,同時也成為了對輕信視覺的道德反映。
風景畫:沉入繪畫的溫柔。究竟是該遵循自然還是服從情感?風景變化了嗎?還是沒有變化?萬物皆靜,我們擁有世界上所有的時間。風景不止是風景,更是時間的痕跡,沉浸于美、平衡于適度之中,調整心境、忘記心境、重新開始。約翰·康斯太勃爾的《赫爾明漢姆小山谷》,描繪了不受干擾的萬物秩序,擁有全新的、平靜祥和的氣氛,這種平靜祥和有意忽略了世界所有其他部分,以及所有的喧囂與騷動。我們置身于熟悉親近的自然中,可以隨意想著其他的小事。
■《如何看一幅畫》觀后感 ? ?2017.12.3